《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再现老北京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11980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94MB
《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再现老北京Word格式.docx
《《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再现老北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再现老北京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卷的作者刘洪宽说,他的目的是要画出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北京,让今天的北京人知道他们脚下曾经是什么样子,曾经多么美好,多么神秘。
行进中的骆驼
永定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
永定门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
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
永定门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是北京的南大门
上为先农坛下为天坛入口---南门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
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
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
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
有东西配庑各5间。
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
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
它长
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
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
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
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
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
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
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
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右侧是北天门
前门外大街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
前门外大街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
前门五牌楼,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街中牌楼。
始建于清代,1958年被拆除。
2007年重建。
前门外石桥
前门箭楼左右瓮城城墙已经拆除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
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近深三间,上下有回廊,整座城楼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为高大,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
在正阳门北侧,大清门外,横亘着一条纵横如棋盘的街坊,名曰:
棋盘街。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城市中轴线上。
是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
大清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
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民国初年,就将千步廊拆除,只余红墙。
千步廊北部,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
两门之间为天街,即今长安街。
天安门
天安门后
端门
午门前广场
午门
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
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门
乾清宫
坤宁宫、坤宁门
钦安殿、神武门
北上门(图中左一),已不存在。
万岁门,也叫景山门。
绮望楼(图中右一建筑),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供奉有孔子神位,为清代皇室祭奉孔子之处。
画面上部的建筑群是大高玄殿,位于景山西麓,是个皇家道教寺庙,庙前门外有三座牌楼环绕,并有两座习礼亭,造型与角楼相似,今皆不存在。
景山,山顶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造型优美,秀丽壮观。
居于中峰的叫万春亭。
画面右下角一段红墙的右侧,立有石碑一块,乃明亡主崇祯吊死之处。
寿皇殿:
位于景山正北面的一组建筑,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
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
外有4柱9楼木牌坊3座,分东、南、西三面,均为琉璃筒瓦庑殿顶。
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
历代清朝皇帝死后,遗体从乾清宫追悼完毕,在送往陵寝下葬之前,在寿皇殿停灵一段时间。
1954年辟为北京市少年宫。
寿皇殿后开一小门,叫北中门,往北是地安门内大街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
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
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
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早年,地安门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诸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还有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
地安门外大街,旧时分为两段。
以后门桥为界,以此,至鼓楼,明称鼓楼下大街,因在鼓楼之下得名。
清光绪《顺天府志》称鼓楼大街。
以南,清时称地安门大街(从后门桥至景山后街)。
民初未变。
后,以地安门为界,以北称地安门大街,以南称地安门内大街。
建国后,地安门大街,于“门”后加“外”字。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
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
后门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
桥跨什刹海入玉河处。
始建于元代。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
火德真君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象征天地精灵的龟蛇抱像。
火神庙的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
山门内外原各有一座牌楼,现已毁。
山门为歇山顶,面阔一间,黄琉璃瓦绿剪边。
山门内原有钟楼、鼓楼。
进山门,向西穿过配殿(已毁),进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阔三间,歇山顶,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
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出抱厦,供奉火神(南方火德荧惑星君);
西面为一配殿。
地安门外大街
鼓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
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
十时(亥)曰二更;
十二时(子)曰三更;
二时(丑)曰四更;
四时(寅)曰五更;
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
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
“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
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内之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
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
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
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
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
钟楼原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置放于楼外平地上,后由古钟博物馆收藏。
钟楼内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
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
宏恩观 全观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观门、垂花门、帝君殿、大殿、东西配殿及三个跨院。
观门前有照壁一座,宽3.8米,厚1.2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红垩墙身岔角雕花。
山门面阔五间,17.6米,进深7.9米,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
山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
山门后为垂花门,面阔2.9米,进深3.9米。
前殿名帝君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
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
后为大殿,面阔五间18.2米,进深9.8米,大式作法,硬山大脊筒瓦顶,两侧带耳房各三间。
东西配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6.7米,大式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带廊,苏式彩画。
另有东西配房,均面阔七间20米,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北京中轴风物图 老北京 中轴 风物 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