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200221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81KB
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它的本性未改,资本主义的各种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使得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发展着的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对于狭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做出调整和改变。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增强的趋势,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份制、法人股份垄断所有制、合作社、基金会所有制等多种资本社会化形式,都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着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转变。
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和突破传统的私人占有关系的狭隘界限,而只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某种承认和顺从。
当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所做的种种自我调节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容许的范围之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是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权、延缓自己的灭亡,日益把改良让步作为一种统治方法和管理方法,同暴力镇压结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以便用社会改良来反对社会革命,用局部修缮资本主义制度来反对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一百多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人阶级为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这种斗争虽然未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却使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运用罢工斗争的武器迫使资产阶级退让,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乃至社会地位均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其次,工人阶级通过工会组织和议会选举不断进行合法斗争。
伴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工会的力量日益强大,作用也不断增强。
战后几十年中,工会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与雇主集团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这种工人阶级的斗争虽然没有威胁到政府和雇主的统治地位,未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使资本主义的某些非本质的性质有所改变,使一些新社会因素逐步产生。
显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并非是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而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深刻变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面出现并初步显示巨大的优越性,资本主义为了增强自己的凝聚力而抵消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具体环节和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其中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
在二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热衷于建设形形色色的“福利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福利国家常常是同共产主义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供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所谓“两个决不会”,乃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第一就是从唯物史观角度去展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就是从阶级斗争角度去展开,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史,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马克思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社会,都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社会,因而这类社会制度的更迭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创造了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狭窄,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者。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它自己。
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造就了运用这个武器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创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的主要承担者。
可是,资产阶级支配下的大工业的发展,却使无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
无产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了它要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三就是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去展开,运用剩余价值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开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的目的、动机和实质是追求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将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投入使用,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所以,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推动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而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
一极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贫困积累。
这两个极端的积累,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
当这种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第四就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去展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过程必然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势必造成两方面的结果:
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日益发展。
生产日益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它们都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也须社会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私人占有。
于是,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核心理论至今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
动摇了“两个必然”理论,也就动摇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
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核心,才能透彻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心。
然而,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一方面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冲击力有所减弱;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资关系日趋缓和;
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行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
科学、教育、文化的进步日新月异,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的作用下,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朝着自我扬弃、自我否定的方向发展。
例如,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越来越普遍,股权开始向社会广泛扩散。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持股人数目前已占总人口的近50%,持股家庭超过半数以上。
股份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日益社会化的突出表现。
由此可见,不管资产阶级愿意不愿意,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现代资本主义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发展的股份公司及其“社会资本”,仍然被资本家阶级所支配和控制。
股权分散化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
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中仅占人口0.5%的“超级富户”就占有公司股票的46.5%,而占人口90%的一般家庭却只拥有公司股票的10.7%。
更重要的是,20世纪初,垄断资本家在一个股份公司中需要占有40%以上的股票才能控股,如今只需要占有3%~5%的股票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控股。
股权越分散,中小股东越多,大股东借以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所必需的股票份额就越少,从而对垄断资本家就越有利。
大量小股东所提供的资本,不过是扩大了资本家对资本和劳动的支配权,增大了他们剥削雇佣劳动的范围和能力。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股权分散化导致的资本社会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
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这种提高同资本家阶级的财富增长相比却是望尘莫及的。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没有改变,因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马克思早就说过:
“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我们辩证地分析它,既要坚定地相信“两个必然”,同时又要牢记“两个决不会”,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实质在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够最终成为现实。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我们可以坚信,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美好前景一定会变成现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两个 必然 决不会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