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应急避难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97742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38KB
新城区应急避难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Word格式.docx
《新城区应急避难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区应急避难广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3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期个10月。
即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
1.4.4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88.7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1000万元,地方自筹488.76万元。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5.12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评估,四川省某某被评估为重灾区,名列全国51个极重和重灾县(区)第14位。
此次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惨重的损失。
全区25个乡镇、214个村、1465个组、5.1万户、20.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重灾人口17.7万人,占总人口的85.5%。
全区因灾伤亡2746人(死亡20人、受伤272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7.48亿余元。
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建设避难场所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建立抗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是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积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必然要求。
为提高定西市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厅[2008]2952号)和省委“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和“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总体要求,定西市住建局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定西城区尚无具备基本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国家应尽快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定西市已在新城区建设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广场、体育场、绿地公园等,用于群众休闲娱乐同时兼顾紧急避难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些显然不够。
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某县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定西市新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与流动人口平均保有量大约在20万人,人口密度大,现仅有新城区体育公园一个主要应急避难场所,最多临时安置2万人,且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迫切需要建设新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中央对应急避难场所提供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且项目资金业已到位。
2.3.2该项目重建所需的河沙、水泥、卵石等建材可以就近取材。
2.3.3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3.4新城区应急避难广场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的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能使数万人受益。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
3.1场址选择
3.1.1选址地点
3.1.2场址选择的原因
定西市新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与流动人口平均保有量大约在20万人,人口密度大,现仅有新城区体育公园一个主要应急避难场所,最多临时安置2万人,且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迫切需要建设新的配套设施以提高城市应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本项目场址位于新城区政治文化中心,广场市政配套设置齐全,是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的理想场地。
3.2场址条件
3.2.1自然条件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跨北纬35°
17′54″至36°
02′40″、东经104°
12′48″至105°
01′06″之间,南北长82.9公里,东西宽73.3公里,总流域面积3638.711平方公里。
东北及东部邻会宁,东南接通渭,南部与陇西、渭源毗连,西南连临洮,西部至西北与榆中接壤。
全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
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
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
全境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
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
建国以前土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峁纵横,土地贫瘠。
3.2.2地质状况
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定西市新城区,地貌单元上划属关川河东侧二级阶地地带,场地位于陇西黄土高原,据区域资料,场地及其周围无第四纪活动性断裂。
场地的沉积地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3.2.3抗震设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定西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期为0.45s,地震基本烈度7度。
3.3建设条件
3.3.1供电
本项目拟从周边市政电力管网引入两路10KV供电电源。
电源进线室外采用电缆直埋引入方式。
供电管网及供电量均可满足项目需求。
另配备一台移动应急发电车。
本项目动力用电接自市政10KV高压电网,项目总需求容量400kW,安装2台250KVA变压器。
3.3.2给排水
本工程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150m3/d,最大时用水量14.2m3/d。
目前项目附近已有市政供排水管网,能满足项目用水的需要。
3.3.3供暖
目前场址具备集中供热条件。
项目采暖热负荷20kW。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4.1工程设计依据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
《甘肃省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2设计原则
4.2.1符合城市规划和公交发展规划;
4.2.2设计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4.2.3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
4.2.4把握公交的特点,满足公交的特殊要求,做到人性化设计。
4.3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定西市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项目,该场地位于定西市新城区新城大道以西、规划路以东、内环北路以南、内环南路以南市政广场用地范围内。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特别是地震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提高通渭县抵御自然灾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定西市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势在必行,本工程选址在定西市新城区市政广场内。
依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甘肃省防灾减灾专项实施规划》(甘政办发【2008】194号)的要求,参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标准,结合定西市新城区的实际情况、定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筹建通渭县应急避难场所。
新城区市政广场总用地面积70000.0平方米(50.0亩)。
定西市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划总占地面积为59000平方米(89亩)。
建设用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建设场地良好,基础设施完善,是理想的避难场所用地。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5.9公顷,有效使用面积30200平方米,其中篷宿区26000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000人,人均1.73平方米),篷宿区场地采用20厚C30素混凝土硬化处理;
新建应急指挥中心2200平方米(包括临时储备用房、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和应急物资临时存放点一处);
应急停车场2000平方米,场地采用30厚C30素混凝土硬化处理;
配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附属设施及设备。
本工程主要的配套房屋有:
新建应急指挥中心(包括临时储备和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布置在场地的西南侧,建筑面积为1985.16平方米,充分利用现有广场场地将应急蓬宿区布置在市政广场场地内,周边设应急供水、排污和垃圾储运设施、应急停车场等,另新建应急公厕2座,设置移动应急厕所6处。
同时围绕建筑布置集散场地、广场、供水处、垃圾收集点、应急消防防火等功能,场地内设有配套的供水、供电管网及消防设备,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及功能介绍设施等,形成开阔的避难场所环境等。
4.4总平面布置
4.4.1总平面图布置原则
1.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2.生产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减少互相干扰,又便于管理调度。
3.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做到顺畅、便捷,并相互独立。
4.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及公交路线的设置相结合。
5.公用工程深入负荷中心。
4.4.2停车场设置
场址位于新城中心地带,考虑到减少投资,方便发展,停车坪设置按地面停车设计。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采用垂直式布置(面积系数垂直为0.35,斜排式为0.30)。
小车停车位5.3mX2.4m,大车停车位10.8mX3.5m。
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停车坪采用220mm厚钢筋混凝土地面硬化,设有雨水、污水排放系统。
停车坪的排水坡度(纵、横坡)不大于0.5%。
在路面采用划线标志指示停车位置,并设有相应的行车标志和照明设施。
4.4.3交通结构
根据现有广场道路现状,该避难场所设六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结合,与现有道路相接。
出入口宽度设置在12m以上。
场区内道路形成环状,方便车辆通行和改变方向。
4.4.4竖向设计
场区内地形较为平缓。
场地设计时,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基础深度和处理方式,进行场地坡度和土方量计算,场地排水采用平坡式排水方式,预计场区内填挖土方量不大。
4.5公用工程
4.5.1给排水工程
本项目给排水工程包括各建筑物的给水,建筑物、停车场地的排水、消防系统,雨水集蓄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4.5.1.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5.1.2给水
本项目水源采用市政管网供给和机井供水两种方式,市政管网由场址附近道路DN200干管引入场区,另在场址内设应急机井一处,水井处设净水设施以满足市政管网受损情况下避难场所的供水要求。
4.5.1.3给水系统
场区内给水管网为生产、生活、消防联合管网,主管网形成环网,建筑内生活用水支状供水。
本项目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平时室内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4.5.1.4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建筑物内采用污、废分流,室外采用雨、污分流系统。
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结合地域及地形特点,对绿地处的雨水采用先就地自然吸纳,短期超量雨水排入雨水管路,院区内适当部位采取土壤截流,深化与软式透水管收集的组合系统,以科学、生态方式对雨水资源加以利用。
雨水由道路、停车坪雨水口收集进入雨水池,可用于洗车或浇洒用水,多余部分排入可外排。
4.5.2消防
场区内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布成环状,其两条进水管从两条市政给水管道引入,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在建筑室外及停车场区设地下式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米。
各建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
各建筑物设室内消火栓给予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管网在室内布成环状。
区域建筑群最高建筑物的最高部位设置消防水箱,储存火灾初期消防水量并对区域内各建筑物内的消火栓给水系统稳压。
项目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加压泵站内设置有效容积为500m3的消防水池一座和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三台(二用一备),发生火灾时系统用水由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从消防水池取水加压供给。
4.5.3安全防范系统
4.5.3.1周边防范报警系统:
主要用于非正常入侵的周边警戒,安装各种类型的入侵探测器。
各类入侵探测器应根据防范的需要选择和设置,构成立体和组合的防护系统。
并能与电视监控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
4.5.3.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依防护和监视的具体要求,对重要部位如主要通道、车库及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设摄像装置。
各单元监控点的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至保安监控中心。
第五章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
5.1土地利用
5.1.1土地利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定西市新城区总体规划》
5.1.2项目场址位置及占地规模
本项目拟建于定西市新城区新城大道以西、规划路以东、内环北路以南、内环南路以南新城广场用地范围内。
项目总占地面积5.9公顷,有效使用面积30200平方米,其中篷宿区26000平方米,新建应急指挥中心2200平方米;
应急停车场2000平方米。
5.1.3土地现状
项目场址现状为新建新城区市政广场。
场地地势平坦,为规划的城市市政建设用地。
5.2环境保护
5.2.1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2.2环境现状
场址附近有部分居民住宅,不存在对本项目建设的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业企业和场所。
5.2.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的污染表现在污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方面,但污染量有限,对环境影响不大。
5.2.3.1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
施工噪声:
施工过程中有部分大型施工机械,在运行时产生噪声。
不过项目场址较大,与周边居民区较远,施工期短,对周边影响不大。
建筑扬尘:
施工期在挖土、堆土及砂石、水泥等壮年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尘埃散逸,汽车运送材料时引起的道路扬尘以及施工场地的地面二次扬尘。
建筑垃圾:
施工期产生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土建施工量不大,产生的建筑垃圾有限。
施工结束后施工期影响随之结束。
5.2.3.2运营期主要污染工序
废水:
该项目无工艺废水等产生,排放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等。
废气:
汽车尾气排放。
噪声:
随着机动车交通量的日益增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大型公交车辆进出站时的噪声很大,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项目运营期噪声有运营路线的噪声和停车场内保修车间的噪声。
5.2.4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5.2.4.1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建设施工期间主要污染物源有:
施工期机械噪声、扬尘、生活污水及固废等,这些均会对周边区域的大气环境、生活环境、道路交通和附近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到环保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按环保部门要求,采取必要的降噪抑尘措施,及时清理外运建筑垃圾,以减少对环境不利影响。
5.2.4.2运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该项目无工艺废水等产生,排放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等,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H和石油类,产生浓度分别为400mg/L、38mg/L和45mg/L。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某县城市污染尤其严重。
有资料显示,城市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的73.5%,一氧化碳(CO)的63.4%,氮氢化合物(NOX)的46%来自机动车尾气,特别是非采暖期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所占的比例更高。
由于机动车的排放位置低,实际对低空环境浓度的分担率达70%以上。
车辆在停车场内低速行驶,禁止鸣笛;
在厂区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减轻停车场噪声对周围村民的影响,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Ⅰ类标准。
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进出中间站时噪音很大,甚至达到80Db(A),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但该噪音难以控制和避免,主要依靠汽车技术进步逐步解决。
第六章 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6.1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加速推进力度,定西市规划和建设局成立新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基层各部门具体负责做好协调、安全、质量、监管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项目重建工程的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工。
6.2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相互协作
各职能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民谋福利、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跟踪审核力度,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项目建设单位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
6.3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重建工程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制”管理,积极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
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建设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提高建设标准,严格项目计划管理。
工程建设期间,各相关部门(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查项目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力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程施工质量内部自查等日常性工作,力促项目实施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作他用。
按合同、按进展及时拨付,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建设资金进行跟踪检查和审查,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
工程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验,并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图纸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竣工资料,写出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上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七章 工程招标方案
7.1招标方式
该项目采用公开招标形式进行比选招标,选定好合同方式与承包人签订合同,确立项目承包的范围以及内容划分。
7.2招标文件的编制
该项目工程的招标由建设单位主持并组织专业人员编制招标文件、标底。
招标文件分为以下部分:
7.2.1招标邀请信和招标人须知:
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招标人发出参加工程投标的邀请信以及向投标人提供和投标有关的规定及相关信息。
7.2.2合同通用条件:
FIDIC合同条件是国际招标、投标及合同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国际通用的、权威性的文件。
它具有条款脉络清晰、逻辑性强、风险分担合理,对业主、承包人和监理的权利职责界限分明等优点,减少了合同执行中发生纠纷和索赔,使该项目有章有序的进行。
7.2.3合同专用条件:
根据每个工程性质和规模以及地区差异性较大,加上资金来源不同,把通用条件的某些条款结合本项目的情况加以具体化,编制一份专用本合同的条款。
7.2.4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主要规定合同范围和技术要求,直接反映业主、监理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质量要求及计量支付的方法。
技术规范内规定了本项目的土方、地基、砌体、绿化和房屋拆迁等各个章节的材料质量要求、施工要求、技术质量及计量支付的规定,并要求所有材料和施工工艺亦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7.2.5与招标相关的有关资料:
投标书和投标保函、工程量清单、补充资料表、合同协议书、履约担保及银行保函、工程施工图等。
7.3资格预审
对一个较大项目的工程,资格预审的目的在于审查参与投标的承包上是否具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实施工程的经验。
资格预审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①邀请承包商参加预审;
②发出资格预审申请文件;
③编制预审方法并进行预审;
④约请需要进一步补充资料的承包商商谈并确定参加比选商名单。
7.4标底编制
标底是招标工程的预期价格,标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供建设单位掌握在拟建工程上应承担的义务;
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核实建设规模的依据;
作为评定投标单位标价高低的一种依据。
根据规定:
标底由招标单位负责编制,本项目进行由业主组织力量编制标底,标底的编制程序和步骤如下:
7.4.1根据有关资料分别进行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计算。
7.4.2按计算的工、料、机械单价和工程预算定额,进行工程基础单价计算。
7.4.3工程基础单价计算分析,统计工、料、机械台班数量,并计算其费用。
7.4.4根据有关基础资料,计算工程直接费以外的各项费用,并进行初步汇总。
7.4.5按直接费的比例,将直接费以外的其它费用摊入各分项工程,完成工程拟定的单价计算。
7.4.6根据工程拟定单价和工程量清单所列工程数量计算各细目费用,然后汇总得出标底。
7.4.7编写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区 应急 避难 广场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