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9496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6.58KB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平凡的世界》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日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向大会发来电函,对研讨会予以高度评价。
在纪念文章中,陈忠实写道,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劳动者构建的“平凡的世界”,他在当代作家中最能深刻地理解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他本身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并不特别经意而产生的一个,却成了这个世界人们精神上的执言者。
贾平凹称,路遥短暂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
在文学评论家何西来看来,路遥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和殉道者,“他把作品写入了几代人的心里”。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负责人梁向阳则表示,路遥“以‘城乡交叉地带’为作品取材的基点,以血为墨著华章,为当代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悲剧与他的志向、理想和豪情交织在一起,令人肃然起敬,使人难以忘怀!
”
路遥之女路茗茗在题为《瞭望父亲的精神窗口》的文章中写道,“他毕生致力于用手中的笔赞美人性,讴歌土地,悲悯人生,平实无华地揭示着社会底层那平凡而又坚韧的生存状态。
”“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路遥,都有自己解读他的方式,这只是我心目中的父亲,仅此而已。
各种纪念路遥的活动也在热烈进行中。
继今年4月推出《路遥评论集》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于11月出版《路遥纪念集》。
在西安,一群大学生走上街头,向过往行人介绍路遥的作品和生平。
在网络上,各大网站纷纷开设路遥纪念专题。
路茗茗将纪念父亲的文章贴在博客上后,截至26日,文章已有长达91页的跟帖,在数千条长长短短的留言中,无数人回忆起路遥的小说对其成长的影响,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震撼”。
有网友评价,路遥的作品是人心中的一条内流河,在浮华冰冷的物质社会中带来温暖,改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生活轨迹。
“他用文字的力量唤醒了我们内心一直安潜的感动和良知。
不论是困苦的生活,平实而坚强的感情,还是那段迫人心弦的凄楚爱情,都给了一代一代的人们无比的震撼。
也有网友在追念作家的同时,对当下的文学生态进行反思。
“纪念路遥的热潮,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可以反过来照见我们心灵的文化现象。
”今天,如此多的人同时怀念路遥,是因为“我们再难寻觅到从路遥作品中可以读到的那一种真诚而温暖的力量,那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砥砺生命的一种力量”。
(原载《文学报》2007-11-29)
■赵勇\没有英雄的年代重温英雄梦——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阅读《平凡的世界》能感受到书里洋溢的那种“生活的诗情”。
这种诗情既可解释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也可看作一种能使人温暖,让人振奋的文学力量。
在今天这样一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读《平凡的世界》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欣喜和感动。
如果想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应该让他读什么书?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一本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许多读者喜欢路遥与其《平凡的世界》,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我曾见过一些调查问卷,《平凡的世界》均榜上有名。
在一些高校的图书馆里,《平凡的世界》也是借阅率很高或最高的小说。
比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外借图书的统计结果显示,近5年多来(2005年1月1日-2010年5月1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外借1314次,排名第二,仅次于白寿彝的《中国通史》(1350次)。
如果再加上《路遥文集》和《平凡的世界》其他版本的借阅次数,此小说的借阅率会更高。
寻找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读者会喜欢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呢?
我想这可能与它的励志色彩有关。
许多人把《平凡的世界》定位于励志小说,我觉得有些道理。
查当当网,有七八种版本或版次的《平凡的世界》陈列其中,每个版本都有相当多的读者评论。
其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的读者评论最多,达1559条。
而在这些读者评论中也可以发现励志的秘密。
读者甲说:
“我很庆幸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到了这本书,它影响了我整个儿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偶观。
”读者乙说:
“每次看《平凡的世界》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每次看都会引发我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每次看都会一次次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
”读者丙说:
“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艰难困顿,总是会拿出来翻翻,从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读者丁说:
“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是《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在激励着我,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为重。
今年1月,我参加“新版《路遥全集》出版座谈会暨‘我与《平凡的世界》’征文颁奖会”,有幸得以阅读获奖的全部征文。
一位名叫刘广梅的北京读者在文章中写道:
“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平、高加林、田晓霞等人物在我懵懂的青春岁月,对我树立人生观产生了启迪,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奋斗,它激励我不断努力、教会我永不放弃。
曾经有朋友问我,如果想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应该让他读什么书?
一本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仅此二者足矣。
这种感动异常珍贵
从以上的读者评论可以看出,《平凡的世界》确实参与了他们的人生建构,并让他们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由此把它看成一部励志小说应该大体不错。
但问题是,仅仅因为励志读者就能喜欢上它吗?
当然不是。
小说的第二章有一个细节很值得一提,我甚至觉得这一细节构成了理解这部小说的一个秘密。
孙少平喜读课外书,有一次他在润生家发现一本厚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初他以为是一本炼钢的书,但翻开之后却发现说的全是一个名叫保尔·
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
于是他把这本书带回家里立刻开读。
第二天他没有像往常的星期天一样上山砍柴,而是一个人躲在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赶在天黑前读完了这本书。
那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像孙少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我读《平凡的世界》也感受到了书里洋溢的那种“生活的诗情”。
在今天这样一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读《平凡的世界》就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它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欣喜和感动。
当今天的许多文学作品既无法感动作者自己也无法感动别人的时候,这种感动就显得异常珍贵和重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塑造的保尔·
柯察金是一位英雄人物,而在1950-1970年,这一形象又激励过无数的中国青少年,让他们形成了一种英雄情结。
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其实也是一个英雄人物,只不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他已褪去了保尔身上的那种意识形态色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
有读者指出:
“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可望而不可及,如神仙一样让人望而生畏。
而这本书却把普通人塑造成了英雄。
他们是普通人,生活中随处可见;
他们又是英雄,在生活面前表现出了英雄的勇气和气魄。
”我觉得这样的感觉很到位。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平凡的世界》延续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谱系,让人们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重温了英雄的旧梦。
幻想的此岸与彼岸
许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名为《幻想的此岸与彼岸——论青少年读者接近文学的心理动因》,其中便谈到了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点:
英雄幻想。
而一旦读者发现某部文学作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那种无意识想象,读者就会与这部文学作品形成深刻的“遇合”。
《平凡的世界》大概也可看作是这类作品。
而从那些读者评论中也可看出,许多读者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面对这部小说的。
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读《平凡的世界》时已不年轻,但我似乎能够想象出我年轻时读到它会是怎样的情景。
因为我20岁左右读过《人生》,30多岁时又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它们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
年届不惑才开始读《平凡的世界》,那时的我已变成了桑原武夫所谓的“文学方面的老油子”,但我依然感受到了它对我心灵世界的撞击。
它让我回想起我的青春岁月,我甚至从孙少平那里看到了我的一些身影。
这种缅怀式的阅读自然不同于青少年时期那种憧憬式阅读,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于是我想到,尽管《平凡的世界》并不完美,还存在着一些艺术上的缺憾,但作为一部能激励青年人同时还能感动中年人的小说,它显然已经功德圆满了。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0年07月15日)
■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节录)
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那些如梦魇般的生活经历通过一个个精雕细镂的细节描写(如“吃饭”的细节、“揽工”的细节、种种“活人”的细节,等等)勾起有相似经历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民粹派”“启蒙者”那样“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
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
路遥与其前辈作家(比如路遥极其崇拜的、堪称其“文学教父”的柳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写的不是集体的记忆,而是个人的记忆。
无论是孙少安办砖场还是孙少平求学打工,都不再像“梁生宝买稻种”那样是肩负集体的使命,而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个人记忆”一直受到“集体记忆”的压抑,而正是这些被压抑、被扭曲的“个人记忆”实际上构成了一些“流行革命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的流行因素,但它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自由充分地书写。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中,主人公所负载的仍主要是“集体记忆”,只不过支撑这些“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系统有所变更。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立意创作的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政治斗争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大背景和情节主线,但路遥有意让他的主人公远离政治旋涡的中心,孙少安、孙少平的成长历程基本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于连那样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人奋斗的历程。
这种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努力使“典型人物”从“高大全”中解放出来,成为既扎根于黄土地、又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的“民间原型”,也使“批判现实主义”批判、抗争的对象从具体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转移到更广义、抽象的生活、命运。
同时,也使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环境中获得了更广泛的适应性:
既以朴实、真实深得读者信赖,又在被主流意识形态接纳的过程中比《白鹿原》等作品顺利。
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能创造出逼真的现实感,还能成功地创造一种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幻觉。
《平凡的世界》里那套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
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书中一个个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安排(孙少安、孙少平不断获得善人帮助,大人物赏识,润叶、田晓霞等高干女儿“七仙女式的爱情”)都是基于这种信仰,这给了读者极大的心理满足和阅读快感。
如果把《平凡的世界》与《人生》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不仅是细演的人生,更是完美的人生。
高加林在事业追求和道德背叛之间的矛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怨愤不平在孙少安、孙少平这里消失了。
在他们这里,事业成功与道德完善是一致的。
他们是“精人”“能人”,又是最仁义的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
有人认为,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减弱了与现实抗争的力度,有意调和矛盾。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高加林和孙少平同样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创造他们的路遥会得到读者的一贯信赖。
更合理的解释是,不是路遥变了,而是现实生活的基础变了。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期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期间。
这段时间内应该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
土地所有制改革刚刚实行,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多年的农民有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靠政治秩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开始解体,民间伦理重新确立,勤劳者致富,懒惰者受穷,被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年的“能人”“精人”们也有了寻求别的生活机会的可能,高加林的问题有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路遥是一位真诚而敏感的作家,他在书中也写到了一些改革的负面效应,如孩子们不再上学,农民掠夺性地使用土地,农民的欲望被刺激起来,“共产主义时代”的温情关系解体……但后来越来越恶化的农民不堪重负被迫出外打工、社会腐败和不公现象益发严重的情况此时还没有出现。
正是这样一个相对的“黄金时代”的生活基础,奠定了这套朴素信仰的“光明内核”:
社会虽然有无数的不公正,但通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这套信仰是民间土生土长的,又合资本主义个人奋斗的精神,它提倡以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方式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在一个“后革命”的时代正是政府倡导、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实,《平凡的世界》十几年来魅力不减,而且越来越在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原因正在于这种时间上的错位:
当年孙少安、孙少平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在很大程度仍是广大农村青年现实面临的困境,对于许多希望凭一己之力拼命向上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压力,而路遥在“相对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又在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
也正是这套在特定“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使《平凡的世界》在客观真实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之间达到了极佳的平衡。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性压力的有所缓解、文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主旋律”的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又回到“强势”“主潮”地位。
但如果路遥面临着“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面临着的生活现实,他的作品里还能有如此明朗的“黄金信仰”吗?
抽调了这样的“黄金信仰”,现实主义作品还能保持畅销书的魅力吗?
答案是不容乐观的。
目前的现实主义作品深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廉价肤浅的人道主义和缺乏批判立场、价值观念模糊。
现实主义作品如果失掉了内在坚实的价值系统,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如果所写问题有新闻性,可能成为畅销书。
另一个方向是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回到“喉舌”“工具”的位置,这两者从“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轨迹上看都是倒退。
这样看来,路遥当年抓住宝贵的“黄金时光”在回归经典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所达到的也许是“顶峰”,所留下的可能是“绝唱”。
即使如此,作为标尺,《平凡的世界》创下的被广泛认同的文学模式及其“耐人寻味”的流通方式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同类作品的生产提供一个有多面价值的参照。
作为“现实主义畅销书”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恪守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更在于它发展了现实主义,在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了其他当代文学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
虽然经过现代派大规模的冲击、洗礼,面对剧烈变化了的社会结构,让现实主义完全地回到经典的道路上已不可能。
与在20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现实主义由经典向现代的转变一样,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逐步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生转化,在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技巧和文学观念后形成的“现代现实主义”,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
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在另一个方向上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肯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有缺憾的。
虽说一部作品主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一、二代人之间“默默流传”,这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和伟大,但不借助文学史的力量,这样的光荣与伟大迟早会被历史长河淹没得不留痕迹,这对于路遥这样的作家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我们想到,在那个文坛“一窝蜂”地乘坐“火箭”飞离公众的时代,他甘遭“遗弃”,忠心耿耿地为“读者上帝”写作,他以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作品曾激励了那么多的处于逆境中的读者,而且还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温暖人心。
(原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2005麦子\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
不会,肯定不会。
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
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你可能会问我:
“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
农村不很好吗?
空气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
”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去年SARS好像让大家一夜之间发现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竟然如此落后,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儿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
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买得起等离子彩电的农民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于是我要进城,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
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我这个佼佼者心里不知是喜是忧。
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
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
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时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哪怕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来光学费就要2.4万元,再加上住宿费每人每年1500元,还有书本教材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每年4000元(只吃学校食堂),四年总共5万元。
2003年上海某大学以“新建的松江校区环境优良”为由,将学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这就意味着仅学费一项四年就要4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总共6.6万元。
6.6万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
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
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需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3000元,那么6.6万元上大学的费用意味着22年的积蓄!
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钱。
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握着录取通知书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教育产业化时代的大学招收的?
我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养分!
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
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
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
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那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舞厅里的成双成对,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
我想有一天我毕业的时候,我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终于毕业了,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
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
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
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平民子弟奋斗历程的写照。
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是非常可怕的。
我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有三年工作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凡的世界 高中语文 平凡 世界 备课 参考 素材 新人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