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概念规划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91047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0.91KB
某区概念规划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某区概念规划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概念规划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累计有81家先后来苏州兴办了188个项目。
年涉外税收80.6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8.6%。
开发区成为台商投资集中区,台资约占开发区引进外资总量的40%。
●2001年新增合同外资72.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6%和4.8%。
在全市8000多家外资企业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30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45家。
全市乡镇新增合同外资34.59亿美元。
●至2001年末,全市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163.04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3.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40.49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财政收入24.39亿元,进出口总额3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7%、5.5%、8.8%。
苏州新区实现财政收入17.72亿元,进出口总额29.0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0%、59.9%、43.9%。
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7.72亿元,进出口总额29.0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0%、59.9%和43.9%。
这三个开发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30.1%、53.6%和49.6%。
●2002年上半年,苏州累计合同外资460多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50多亿美元,均名列全国城市第二位,列上海之后。
2002上半年新批协议外资51.6亿美元,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五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均可称“全国之最”。
三、沧海巨变的骄人业绩
●2001年GDP达1760亿元(在大陆城市中居第6位),比上年增长12.3%。
人均GDP超过3万元(3600美元)。
财政收入208.95亿,比上年增长32.0%,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工业总产值4075.8亿元,其中三资工业总产值14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6.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总额123.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57.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7.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38.4%;
全年机电产品出额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的62.6%。
●在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业总产值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2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3%),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
●经济总量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增长54倍。
苏州占中国大陆面积的0.09%,人口占0.44%,创造的GDP占1.7%,财政收入占1.2%,完成的进出口总额占4.2%,实际利用外资占4.9%,人均GDP是大陆平均水平的3.8倍。
2001年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GDP(亿元)
人均GDP(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财政收入(亿元)
苏州
1760.28
30384
236.62
30.22
208.95
南京
1150.30
20597
95.88
9.02
204.77
无锡
1360.11
31246
66.67
13.57
141.92
常州
672.90
19704
32.59
6.20
75.33
上海
4950.84
37382
1204.88
43.92
1995.62
北京
2817.60
25300
117.90
17.70
507.70
天津
1826.67
19986
95.02
32.20
304.50
重庆
1749.75
5655
11.03
2.56
196.18
杭州
1568.01
25074
72.84
5.03
188.46
宁波
1312.69
24213
62.45
8.74
194.29
广州
2684.83
38000
230.37
33.27
246.19
深圳
1954.17
43344
686.11
36.03
262.49
青岛
1316.00
17581
154.20
15.98
98.70
大连
1235.60
22348
112.40
14.80
99.60
武汉
1347.80
17882
21.56
14.32
150.18
成都
1490.86
14665
18.95
3.10
145.32
四、综合发展的先导楷模
苏州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拥有一项项桂冠: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地区
●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区
●2001年度迪拜国际最佳人居范例奖
●等等
第二篇未雨绸缪:
区域巨变中的苏州如何确保持续领先
一、风云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改变了经济格局,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竞争格局。
跨国公司进出各国市场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迅速增长的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而且加剧了全球性产业生产能力的过剩。
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政府把强化对研究开发投资、争取21世纪产业的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焦点转向经济竞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美国、西欧过去的战略盟友开始变为经济竞争对手,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也由过去的扶持转变为抑制。
这些国家不仅在技术、资金和市场上高度依赖发达国家,而且经济发展进程基本上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东亚、东南亚国家在技术方面高度依附发达国家,在技术结构方面处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下游和外围。
这些国家不但在国际经济上处在上升的大趋势下得不到真正的经济利益;
而且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大的结构性调整,这些国家也没有能力主动适应新形势,往往成为被调整的首要对象,成为调整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世界最富裕国家的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创记录水平下降了一半多,而且2002年可能还会继续大幅度下滑。
1980年代、199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原有的成本比较优势基本已经丧失,跨国公司纷纷转移生产基地。
此外,在国际资本转移中占主体形式的是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完成的(占90%强),而制造业投资微不足道。
●中国工业产值仅占全球5%,从综合国力、制造业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自主核心技术来看,中国还远远比不上18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更比不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尚待时日,制造业发展还需从四个方面突破资金瓶颈:
银行渠道、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社会资金。
●中国目前所实施的旨在促进企业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和政策措施,许多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政府将不得不大幅度地缩小干预的范围和强度,所有产业也不得不对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方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高技术产业受到该协定的影响显然远远大于一般企业。
●WTO要求取消关于“当地成分”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对中国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应削弱,外商对华技术转移的积极性也将随之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除了加工费以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而付出的却是整个庞大的国内市场。
●取消外汇平衡和贸易平衡的要求,外资企业的市场开拓重点将越来越多地从国外转向国内,从而对中国民族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构成更严峻的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自然垄断与市场垄断权,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供应,从而失去价格竞争优势。
与此相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步伐将明显放慢。
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有效地执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了,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中国高技术的生产成本。
二、群雄争锋的国内经济版块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活力最盛的地区之一。
“9.11”事件后,中国尤其是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沿海地区,成为世界上投资最安全的地区,极有可能迎来一个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新高潮。
●这次产业的全球性转移将有可能区别于1980年代、1990年代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行业甚至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将更为青睐中国,尤其是中国的沿海地区,沿海几大经济版块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条经济轴线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对国内的资源、要素及对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要素的争夺将大为加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苏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台资正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但“珠三角”的今天是否也是“长三角”的明天?
三、激烈重组中的长三角区域
●长三角是中国在新世纪有望首先与国际经济接驳的地区。
经过1980、1990年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一轮发展竞争以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苏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苏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上海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如发展重心东移、南移,在沿苏地区构筑反辐射环,直接沟通与浙东、浙南、苏北的联系,建设自己的大小洋山国际港口,全面撤县设区等等,使得苏州发展的近域外部环境受到严峻挑战。
●随着区域大交通格局的变化,苏州的区位比较优势下降,周边地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苏州产业的特征使得其缺乏实际意义上的“中心组织职能”,苏州有可能成为一个“通过性的城市”、“没有盟友的城市”。
我们认为,无论是立足“苏锡常都市圈”还是“环太湖都市圈”,除了体制上的促进外,问题的关键是在于:
苏州能否以其实际的功能成为区域内被认同的“核心”。
四、有限行政级别的负面制约
苏州较低的行政级别,使得其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制度平台和公平环境里与周边城市竞争、协作。
造成了离散的都市圈、离散的市域、离散的开发区等现象。
五、路径依赖产生的先发劣势
●国际资本的流动具有波动性。
加入WTO后,国际资本转移进入中国的类型将发生变化。
苏州高新制造业的发展先人一步,但这也可能制约了地方对吸引国外先进服务业的注意力。
更为糟糕的是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对苏州未来的发展影响将是根本性的。
●苏州强烈的外资依赖不仅使得地方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发展,内生性严重不足;
影响了对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功能的培育,城市对区域资源的组织配置能力很弱。
●更为关键的是,外资大量进入的表面景象使得我们不能冷静、客观的思考未来的对策,这里包括如何规避风险?
如何真正提高苏州的区域竞争力?
如何提高苏州发展的内在品质?
六、高速城市化地区的新矛盾
●城市化要素流动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发生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
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更加激烈。
●城市的影响腹地已经越过本区域的范围,出现了跳跃性和互相交叉性。
●由于体制的原因导致城市的恶性竞争,发展质量与空间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本地人口空间流动性的减弱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社会发展质量可能下降。
七、日益减少的土地空间制约
●苏州现在本质上是一种坐地收租型的经济。
苏州优越的环境和区位条件成为吸引外资的巨大诱惑因素。
●苏州发展模式没有提升,土地供给量减少后必然引起经济增长的衰退。
第三篇建树理想:
寻求全新发展环境中的苏州战略定位
一、现代城市竞争的核心主题
●城市以功能比强弱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城市以空间视优劣
●城市以环境定胜负
●城市以个性显特色
二、遴选苏州的战略竞争资源
依托既有资源并将之进行功能化运作和实现外延效果的扩大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和研究的核心议题。
竞争性资源构成有两个层次:
一是为本地域内部服务的资源,如市政设施及土地等,这是一种既有的存量资源;
一是为所在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提供外部服务的资源,如经济与行政管理、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旅游等,这是一种增量资源,即可以产生“触酶”作用而不断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并转化为新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资源。
这些竞争性资源又都属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功能的战略性资源。
对一个地区来讲,筛选和衡量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久存性:
这种资源必须是长期存在的,不能是短期耗费的易枯竭资源;
●市场需求性:
这种资源必须是通过市场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
●比较优势性:
这种资源必须是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
●渗透性(延展性):
这种资源必须是能够向外部不断扩展其利用效应的;
●不可替代性:
这种资源必须是具有区域个性特色而不易被其它资源所简单替代的。
据此衡量,苏州真正称得上竞争性资源的只有两项:
即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
三、确立突破性的苏州新定位
●人文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古吴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历史名城;
●国际著名的文化和风景旅游城市;
●全球新兴的高科技制造业中心和创新基地;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区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江苏省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窗口。
四、构建苏州发展的战略目标
●高创新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以外向型产业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文化创新力,在都市区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策源地和承载空间。
在保持IT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形成高创新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创造空间载体。
●高组织力的亲合组团都市
在未来的城市空间分区中,需要考虑通过快速交通网络沟通都市区内的多个发展单元,加快区域内各发展单元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网络化。
建立一个高效率运行、高应变能力的组团式都市区结构,极力避免分散化和蔓延的倾向,以紧凑开发的理念进行城市组团建设,构筑高组织力的亲合组团城市。
●高持续性的生态共生城市
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综合竞争,特别是对苏州这样一个日益融入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现代城市而言,环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苏州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将城市的人文、生态优势合理地融合到未来的城市空间组织中,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打造高持续性的生态共生都市。
●高品位度的人居创业天堂
在世界范围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和生态资源是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砝码,优越的软环境和具备战略性意义的区域位置,为打造长江三角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高文化品位、高舒适的人居和创业天堂创造了卓越的条件。
第四篇突破囿围:
激烈竞争中彰显苏州产业的特质优势
苏州产业尤其是外向型制造业的发展,特色鲜明且极具优势。
然而,这既是苏州产业提升的基础,同时也是苏州产业实现跨越提升的囿围。
相当程度上看,这种产业跨越的制约主要还不是来自上海或周边其他城市,而是来自苏州发展中既有的思维定式和对依附型经济不断形成的“路径依赖”。
我们充分承认苏州的成绩,毕竟这里是中国发展最优秀的地区之一;
但作为战略研究,我们更加有责任思考的是:
●苏州如何能够发展得更好?
●苏州是否还有功能更加提升的空间?
●苏州如何才能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基于已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和苏州业已取得的成绩,我们不准备对产业再进行全面的研究,而重点是对苏州产业发展的一些特质优势进行挖掘和阐释。
一、现代服务业:
现代城市竞争的中心内容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性服务的部门及一些新兴的生活性服务部门,如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中介咨询、会展及教育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全球竞争体系中“城市以功能定胜负”,这个“功能”更依靠的是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是制造业。
已有的发展基础、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国家、区域的发展要求,需要苏州实现从“肢体城市”向“大脑城市”的转变。
可以预料,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的重点将转向现代服务业,苏州能否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二、上海的存在:
苏州仍有巨大的发展际遇
1、苏州既有发展的隐忧
●从经济意义上看,苏州是一个快速崛起、超常发展的上的“明星”城市。
2001年,苏州完成GDP1760亿元,在中国大陆所有城市中位居第六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
然而苏州充其量还只能称是经济总量上的“大”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市。
●根据国际一般经验,因为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制造业的转移周期是15-20年,以后转移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这种发展模式的延续,不仅是苏州自甘成为全球竞争体系的末端环节,而且是具有极大的风险的。
2、依然广阔的发展前景
●苏州这样的区位、文化与环境优势,使得它有多种发展机会和可能,而不仅仅是“世界工厂”。
一种发展模式的延续,就意味着要付出其他发展道路的机会成本。
苏州被变为世界的工厂、上海都市圈的“卫星城市”,作为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并不奇怪;
但可怕的是在新的背景、机遇中,苏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的、也必须的新“作为”。
●无须否认,苏州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对上海有着极大的依赖,而且也必须利用好上海这个无可限量的资源。
然而,苏州的发展机遇不是上海“主动恩赐”的,上海也在考虑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如何首先使自己的发展利益最大化:
从机场搬迁到大小阳山港建设,从沪通过江通道到“一城九镇”的截流环,等等,都需要苏州重新思考自己的对策。
●现在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也不同于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时代,甚至也不同于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沪-苏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苏州已经取得的环境效应与知名度,苏州完全可以越过上海寻找到更多、更直接的发展机遇。
●上海已经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逐步走向世界城市,长江三角洲是上海依托的直接腹地,但绝不是未来上海提供“全方位”现代服务的范围。
上海发展角色、发展目标的变化,及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发展环境改变,为苏州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职能、建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机遇。
这不仅是苏州的机遇和前途所在,也是国家、区域发展对苏州赋予的责任。
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苏州未来持续发展、获取地位提升的唯一选择。
●我们认为,随着国际产业发展格局的新变化及中国加入WTO,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阶段,将由单一制造业投资向制造业投资与现代服务业拓展并重的方向变化,他们不可能忽略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巨大市场。
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绝不是上海可以“通吃”的。
●然而机遇只属于有准备者和努力进取者,对于发展水平高度均质化的长江三角洲,这样的机遇,杭州、宁波、无锡等城市不是会愿意轻易放弃。
3、大有作为的错位格局
●我们需要对传统“沪-苏错位发展”进行反思,寻找更准确的理解。
面对全球竞争时代的巨大市场和服务的多样性需求,苏州与上海的“错位发展”,应该更体现为服务层次、服务对象、服务领域的错位,而不是简单地被理解为大行业门类的错位。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定位是国际与全国性市场,而重点不是区域内部市场。
首位城市这种市场覆盖范围的高层次性和“抓大放小”的特点,为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市场可能。
●信息扩散的成本,为苏州这样既有一定的集聚规模、又同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且自身基础较好的区域特大二级城市,提供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天然空间和良好机遇。
●现代服务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被细分的市场,产品的多样性源于需求的多样性。
大型现代服务企业的组织方式一般都是将服务部门按就近市场的原则进行布置,通过高技术的方法加以组织,网络化的同时伴随着相关部门的本地化(localization)。
三、机遇与条件:
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新思考
1、打造区域专业性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战略地位在城市综合竞争中日益凸显。
上海金融中心的职能将主要定位于形成国际和国内的两个辐射,更多地将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的传导枢纽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将成为国内金融分工体系的一级批发商。
在未来长三角的产业竞争中,除上海以外,谁占领了本地金融市场的高地,谁就将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
为了保持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的地位,杭州已经开始培育区域金融中心。
●苏州面对如此庞大的制造业,无论是短期改造还是长期的高级化,均需要强大、专业、完善的金融市场支撑;
众多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高效综合的金融支持,它们为苏州打造区域专业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以面向制造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特色金融服务提供了天然的支持。
调查中,许多企业已经把本地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对苏州投资环境改善的第一需求。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对江浙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市场并不具备直接的辐射力。
苏州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恰恰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必要补充,成为它向内辐射的支点之一。
苏州完全可以在和上海金融中心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服务于大量的制造业和中小企业。
有确切信息表明,中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已经引起一些外资银行的极大兴趣。
●苏州近几年来已经在金融业发展中取得巨大成绩和展露新的势头:
这包括苏州2001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金融安全区、加入WTO后江苏省第一个外资保险公司进驻苏州、台湾彰化银行已经在昆山设立分支机构,等等。
●从历史上看,处在上海外围的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区 概念 规划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