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90130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22.58KB
高考历史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十一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点三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
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粮食税;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允许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考点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确立。
2.表现: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
短时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消费品生产;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4.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
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答题术语]
1.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2.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经营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原则。
1.罗斯福“干预”经济的本质含义是加强计划调控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购买并销毁大量农产品及牲畜,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3.解决长期性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贸易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运转,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2.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2.斯大林模式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思想,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五年真题]
1.(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34)
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4·
浙江高考·
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
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
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
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
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8·
江苏高考·
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
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
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4.(2018·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
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8·
海南高考·
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
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
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
朝鲜战争停战受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影响,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6.(2017·
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
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7.(2017·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解析】高收入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少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对农业的忽视,故A项错误;
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其次是工业,农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中低收入国家产业没有实现均衡发展,故B项错误;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没有实现平衡发展,如高收入国家农业比重太低,故C项错误;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都是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减少,服务业的比例增加,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7·
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
1918年夏到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C项错误;
德军入侵时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9.(2017·
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可知这种做法是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所以是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苏联的改革中除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体制的实质外,其他的改革都没有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城乡的比较问题,所以C项为无关项。
D项是1928年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所以在时间上与内容上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0.(2016·
海南单科·
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解析】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A项正确;
农业美国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
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6·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完成超额,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12.(2016·
浙江文综·
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
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
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6·
江苏单科·
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
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
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
14.(2015·
山东文综·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呈下滑趋势;
苏联由于独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迅速发展,呈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D项错误;
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
苏联在1929至1938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C项错误。
15.(2015·
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解析】1921~1930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
“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
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16.(2015·
重庆文综·
11)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故A项错误;
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D项正确。
17.(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
1935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正确;
《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
18.(2015·
广东文综·
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9.(2015·
天津文综·
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
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
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邓小平主政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不会阻挠哈默来中国投资,故D项错误。
20.(2015·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
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
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21.(2015·
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专题 十一 现代 世界经济 模式 创新 调整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