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题大仓储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82306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5.37KB
高考语文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题大仓储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题大仓储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题大仓储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他答曰: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
《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
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
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人格:
大概是隐者的渔父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解析] “最为集中的体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屈原最后投身汩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结构谨严。
[解析] A“各国国君”错,原文说“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始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汩罗的原因只能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
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D“层层递进”错,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解析] 文中没有涉及王逸和司马迁对《渔父》真实性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两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C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作为中国南方高原上人口分布最广、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
其中有一项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就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戏“撮泰吉”。
“撮泰吉”系彝语音译,“撮”意是“人”,“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耍”,连起来讲就是“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
每年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时段,演出目的旨在扫除人畜祸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逢演出期间,活动多集中在夜晚,地点则以本村寨为主,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如今“撮泰吉”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学界一般认为,“撮泰吉”属于古傩戏的一种。
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然而,“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表演者的后继乏力。
“撮泰吉”的传承秉持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但相比从事傩戏表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长此以往,势必发生传承者的断层。
其次是投入上的紧缺。
据威宁县非遗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投入过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理念落后,常常导致“撮泰吉”的保护丧失动力。
再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撮泰吉”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撮泰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天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
因此对“撮泰吉”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是以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
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社会方面应积极寻找“撮泰吉”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譬如舞台展示的改进、依附于民族节日进行外向式开发以及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等。
这些举措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撮泰吉”的保护,其研究工作却更须谨慎而行。
“撮泰吉”虽然存活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与世隔绝,很晚才揭开其神秘面纱,但如今在多方的关注下,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异。
研究者在田野考察中尤须谨慎“辨伪”,仔细甄别传统沿袭的原生态“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撮泰吉”的传承工作,避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客观认识的“泛傩现象”。
唯有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防止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才能真正澄清发生在“撮泰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阐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戏剧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而古老又神秘的祭祀表演“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B.彝族“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或固定,时间大多在夜晚,地点以本村寨为主,但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C.“撮泰吉”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弥漫着宗教色彩,体现了彝族这一古老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D.“撮泰吉”传统的传承原则,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傩戏表演,这些因素都导致表演者后继乏力。
[解析] 原文是“傩戏……”,“撮泰吉”是傩戏的一种偷换了概念。
也偷换了原文的限定词,原文为“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彝族古戏“撮泰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但其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让我们得以观看。
B.“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投入上的紧缺常常导致“撮泰吉”保护丧失动力,加大投入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C.对“撮泰吉”的保护既不能封存,也不能封闭。
积极寻找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D.对“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谨慎,要仔细辨别原生态的“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做好“辨伪”工作以利于更好地传承。
[解析] “投入上的紧缺……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于文无据。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对于像“撮泰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必要的文化情怀,不能因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就不重视,不保护。
B.在现阶段,对“撮泰吉”的保护必须形成合力,管理部门既要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C.对于“撮泰吉”最好的保护并不是把它作为博物馆标本封存,而是把它作为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它融入时代发展。
D.对于“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不能只做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如此才能真正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解析] “因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错误。
根据文意,“撮泰吉”本来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人的吉祥文化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重要的支流。
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之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一进腊月,中国各地春节市场上的民间剪纸生意就异常红火起来。
在铺天盖地的剪纸作品中,吉祥和祝福图案的最多,“四个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瓶里插枝牡丹意味‘平安富贵’,莲花上的两条鱼是祝福‘年年有余’”。
除了剪纸,还有窗花、年画、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等,到处一片红火,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
有人粗略地统计过,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吉祥符号、图案有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衍生出来的。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
所谓“吉者,福善之事;
祥者,嘉庆之征。
”《说文》中说,“吉,善也”;
“祥,福也”。
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是“四灵”。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恒定认同的吉祥物。
麟指麒麟,称为仁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凤指凤凰,为百鸟之王。
麟、凤、龙,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创造的虚拟动物。
如龙,《尔雅·
翼》中讲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动物很多。
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
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还因为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
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
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植物,有花草,有树木,有果实。
如“岁寒三友”“天地长春”。
前者大都用梅、竹、松来表示,后者则多数用天竹、南瓜、长春花来寓意。
还有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橘象征大吉,佛手象征幸福,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等等。
吉祥文化早已深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包含有吉祥文化。
近年,它还广泛地存在于国家层面的活动、仪式上。
中国社会这种浓厚的吉祥观,可谓是鲜明的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
毫无疑问,吉祥意识、吉祥文化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以至于有凡物皆可为吉祥的特点。
这么说当然有点绝对,但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可比的。
(选自沈光旦《寻根》,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凝聚着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人伦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
B.在中国,每年一进腊月,剪纸、窗花、年画、春联、灯笼、福字等传统吉祥物就能把年烘托得红红火火。
C.我国有201个吉祥用字,另有吉祥符号、图案几百种,还不包含那些从一种符号中演变而产生出来的。
D.作者说,“吉”就是吉利,就是“善”;
“祥”就是祥和,就是“福”。
吉祥就是好兆头、好运气。
[解析] 张冠李戴。
“吉,善也;
祥,福也”是《说文》中说的,不是作者说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C )
A.“四灵”是中国最早吉祥物的代表。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它们是吉祥物。
“四灵”中的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四灵”中的麒麟、凤凰、龙,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动物,只有龟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它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等。
C.很多动物、植物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以动植物图案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组合。
组合图案如“万年”“岁寒三友”“天地长春’’等。
D.在传统文化中,“羊大为美”,头顶大角之羊形,便成了吉祥的象征;
民间也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因猴与“侯”谐音,猴便成了封侯的象征。
[解析] 范围混淆。
原文中说“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再有“龟称‘万年’,鹤称‘千代’”,它们都是以单体表吉祥,“龟鹤合一”才是组合图案。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中国吉祥文化丰富多彩,且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是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
B.凡物皆可为吉祥,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一点:
吉祥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已遍及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C.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是全世界最多的。
可以说,了解了吉祥文化,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了中国人。
D.吉祥文化不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与老百姓相关的大事中都包含有吉祥文化,这也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突出特色。
[解析] 说法绝对。
原文是“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符号之多,大概没有其它国家可比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应该说,了解吉祥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了解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
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
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
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
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
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
《周髀算经》说:
“周髀长八尺。
髀者,股也。
髀者,表也。
”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
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
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
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
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
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
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
“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
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
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
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
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
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
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
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
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
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
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解析] “中”具有中央的含义,由这个含义创造出了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是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解析] 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的原因。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D.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解析] “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错,据原文最后一句“中国天文学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可知,“天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题大仓储含答案 高考 语文 复习 习题 13 论述 文本 阅读 新题大 仓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