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81692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92.85KB
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主体的这些经验、欲望和冲动并未消失,而是被保存和隐藏起来,所以它们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并通过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蓄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
病态的压抑会导致心理疾病,并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格结构论
2、人格构成学说
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它潜伏了人的各种欲望,如性欲望、觅食欲望、求安全欲望和攻击欲望等。
弗洛伊德把本我中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必多”(libido)。
他还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生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心理能量(eros和thanatos)在本我内不断的积聚着、增长着,这会导致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而寻找释放能量的方式以求得能量的均衡。
因此,本我只受“欢乐原则”的支配,其目的为减轻紧张、避免痛苦、获得快乐。
本我是非理性、非道德的,它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成熟,也不会思考,仅有欲求或行动。
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也可浮现在前意识或意识中。
(2)自我
自我是与真实的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执行者,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能作现实性与逻辑性的思考,并根据显示情况作出计划以满足本我的欲求,即是说,自我不仅顾及主观的现实层面,也能区别外在世界的心理印象与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
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为的好与坏、对与错。
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
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这些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是由父母传递给儿女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不断的交互作用。
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做有限的表现。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人格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的。
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原动力;
超我的职责是监督、控制主题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
而自我则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收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
如果这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会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3、性心理的发展
力必多(libido)是存在以性欲为基础的由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的力量,这种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
按弗洛伊德的观念,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共划分为5个阶段。
(1)口欲阶段(0~1左右):
此期间婴儿的主要活动为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吸吮、吃、吃手指。
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2)肛欲阶段(1~3左右):
此期间婴儿要接受排泄大小便的训练,主要为肌紧张的训练。
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泄。
(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
此期间儿童能分辨两性,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同性双亲的嫉妒。
此外,生殖部分的刺激也是快感的来源。
(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
此期的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
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开始成熟。
其特征是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
或个体在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些低级阶段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1、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主要适用于神经症患者,尤其是癔症、强迫症及恐惧症,还可适用于部分性心理障碍,如窥阴症、露阴症及摩擦癖等。
精神分析的方法主要在于逐渐地察觉、明晰洞察人的行为,以及了解症状所显示的意义。
因为精神分析认为,症状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意识水平的冲突,一方处于意识或前意识,另一方处于无意识。
早年未解决的欲望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并且会通过宣泄或自由联想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患者虽为症状所困,却并不了解真正的原因和意义。
咨询中要帮助当事人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与意识相见,即通过分析让当事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
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使当事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精神分析主要有如下五种方法:
(1)自由联想。
这是分析者辅导当事人尽可能地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不管它们是多么的琐碎、无逻辑、不清楚,当事人仍直接地、不假思索地报告出来的方法。
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鉴别与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事件中与当事人症状有关联的资料。
当事人通常躺在长椅上,而咨询员则坐在其后,这样才不至于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受到限制。
(2)梦的分析
在睡眠中防卫能力比较低的,一些被压抑的情感会表面化。
弗洛伊德把梦看作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和恐惧会表现出来,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动机会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显现。
对梦的分析就是要揭示梦的隐义。
(3)抗拒的分析
抗拒是当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或无意地使咨询重心偏移。
弗洛伊德认为,当事人抗拒的原因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行为,以逃避自己去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
处理抗拒的方法是咨询员指出当事人的抗拒心理,帮助当事人了解抗拒的原因,让当事人正视抗拒的行为,并借此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4)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的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把对待这些人的情感转移来对待咨询员。
在咨询员过程中,移情是一个关键,因为通过移情作用,治疗者有机会去具体地观察和了解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并解析其问题行为的冲突所在。
(5)解释
解释是精神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让当事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
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
要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消除抗拒和移情的干扰,使当事人对其症状的真正含义有所了解,解释都是不可少的。
解释要在当事人有接受的思想准备时进行。
此外,单个的解释往往不可能明显见效。
解释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解释,治疗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向当事人指出其行为、思想或情感后潜藏着的本质意义。
2、精神分析的过程
根据有关理论家的观点,精神分析治疗包括四个阶段。
(1)开放阶段。
这一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首先是通过会谈了解病人的问题并决定是否适合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向病人解释治疗情境的结构以及治疗者和病人的责任。
(2)发展阶段。
移情的发展和对它的解释构成了治疗的一个重要阶段。
治疗者这时已成为病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病人对治疗者的情感反应表现了他们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认识、解释和反应。
(3)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有所交叉。
因为对某种移情的修通,通常会伴随对某一重要事件的回忆,这反过来会引起进一步的领悟。
对移情的修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每一次修通都产生进一步的澄清和理解。
很多病人在此期间会表现出抗拒,它是病人对治疗者的治疗目标所表现出的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对抗。
尽管病人在意识上希望得到帮助,但却会采用防御机制以避免被压抑的痛苦经验被带到意识之中。
(4)移情阶段
当治疗者和病人都相信病人的主要冲突已被修通之后,就应确定治疗中止的日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病人对治疗者的依恋。
这一阶段中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其一,病人会保持对治疗者的依赖而不愿意中断这种关系。
其二,对治疗这一方面的分析代表了对病人治疗的终结。
其三,病人治疗结束后能出现的任何幻想或欲望都应在这一阶段得到修通。
三精神分析举例
曾文星在其《心理治疗》一书中,应用大量的例子对精神分析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认识潜意识的存在
有位家庭妇女被送到医院来诊治,说是最近数天来,常常有阵子讲不出话来。
经过喉科医生检查,并未发现什么器官性毛病,因而被送到精神科会诊。
当医生问她这毛病发生多久时,她回答是三天前发生的。
再问她三天前什么时候发生的,如何发生的,她却一问三不知,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了。
她只记得毛病刚发生时她坐在家中客厅,小孩还没有上幼儿园。
是早晨。
因为她不能一言不发,才知道她患了不能讲话的毛病。
医生后来从病人丈夫那里了解到另一半故事。
原来病人丈夫前夜到外面打麻将,打了个通宵,病人很不高兴。
次日早晨,先生打完牌回来后,病人就对先生兴师问罪。
哪知先生不仅不听,反而骂她“罗嗦”,然后就离家出走。
病人一气之下,马上骂不出来,也讲不出话来,只是呆坐到被邻居发现。
这位妇女是患了“转化型心理症”,即她把对丈夫的气转化到喉咙里,使喉咙不能讲话。
但为什么她记不起来自己到底是怎样生病的?
说起来很简单,这位病人把会引起她痛苦的事情从意识的境界放到潜意识的境界里去,让她自己意识不到,而不觉得痛苦,所以就想不起来了。
从这个例子可见,人虽然能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的理由,一言一行的道理,但有时却不能意识到许多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动机,就像人们常说的“不知为什么突然心血来潮,做了这个傻事。
”其实,这是潜意识里的情绪、欲望和冲动的反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这些冲动和欲望是被压抑的,但它可在一些笔误、口误、梦境和心理症状中表现出来。
因此,精神分析就是要探讨和揭示潜意识的资料,帮助病人领悟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过去了解未来
精神分析家相信,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他将来的性格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要了解病人问题的真相,就必须去认识他过去的背景。
特别是病人的主要问题不在现在而源于过去时,必须仔细认识他从前的一切,包括家庭背景、父母关系、幼年的生活状况等。
有个病人从母亲去世之后,就患了一种毛病,即时刻要去按自己的脉搏,量量脉搏的快慢,惟恐有毛病。
因为运动心跳加快,马上担心自己是否有心脏病。
他常常请医生给自己量血压,担心自己是否患了高血压病,这位难倒内科医生、无病呻吟、患有“疑病性心理症的病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假如我们研究一下他的过去,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原来这位病人是个独生子,从小常生病,得到他母亲的疼爱和特别关心。
只要他稍微一咳嗽,或鼻子不舒服,妈妈就赶快替他测脉搏、摸肚子、请医生。
如此数十年,不但养成了依赖母亲的心理,也产生了过分注意自己身体的习惯。
现在母亲突然去世了,他变得不知所措,于是,不自觉地开始了随时测脉搏的行为。
虽然他是给自己按脉搏,但仿佛是他的母亲替他测脉搏一样。
一个常依赖母亲的人,忽然失去母亲,就用自演母亲角色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早期的生活对个人性格和心理的影响是较大的,所以在精神分析中,需要病人谈他过去的情况,其目的是要了解他的现在。
在谈过去的过程中,重复曾受过挫折的经验,让病人有机会再次正视自己的问题,了解问题的真相,矫正自己的情绪。
这也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之一。
3、分析梦境
精神分析医生常要病人报告做梦的内容。
因为他们认为,梦是在睡眠中所想的东西,比较少受意识的材料。
要了解潜意识的真相,就必须去分析梦,探讨白日梦幻想等属于潜意识活动的产物。
在分析梦的过程中,不在于追究梦或幻想的内容,而重要的是病人对于自己的梦或幻想的联想。
因为让病人去联想、思考、谈论时,可以让病人对于自己的梦或幻想的联想。
因为让病人去联想、思考、谈论时,可以让病人渐渐去发觉、了解、领悟自己潜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情感。
有位女病人因患“性冷感症”来找医生。
她报告说,她与丈夫恋爱时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她与一个男性黑人同坐一部车子。
他们好像认识没多久,就决定要结婚。
当他们准备把车子开到教堂时,忽然听到背后父亲大声吼叫,骂她是个坏女孩。
她吓坏了,从梦中惊醒过来。
这位病人报告了这个梦之后,联想到:
她母亲去世很早,她从小是由父亲一手带大。
虽然她的父亲很爱她,却管得很严。
每次有人约她出去,特别是男朋友约她时,父亲就会整晚守在家里等她回来,并且常训斥她行为要规矩、谨慎。
用精神分析理论不难解释这位病人的梦及其联想,说明她现在的“性冷感症”的症状原因:
梦中的情境表示她与男朋友发生情感时,就恐惧父亲生她的气,骂她不规矩。
这也说明了她为何不易与丈夫产生亲热行为的缘故。
4、观察和应用移情关系
有位常被父亲宠爱而善于撒娇的女病人,在心理治疗的初期很喜欢向医生撒娇,无理取闹。
她要求医生每个星期要给她多看几次,要求医生打电话给她的学校要老师准许她请假去旅游等。
每当医生向她解释这些是不合理的要求,而不替她做时,这位病人就生气,并且骂医生说:
“我的父亲都听我的话,替我做事。
你这个做医生的怎么……一点也不替我着想。
”很明显,这位病人一直以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像她的父亲一样,宠她、惯她。
她在不知不觉中,把过去自己对父亲的期望转移到医生身上,当自己得不到满足时,便像平常自己对父亲发脾气一样对医生发脾气。
从上述例子可见,经由移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与欲望等,都属于比较原本的东西,也即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表现。
所以,观察、分析移情关系,可以让病人有机会去矫正对人的情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这在治疗上极为重要。
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其难度非常高。
她不仅要求咨询员有较高的学位,还要经过长期严格的精神分析专门训练,而且对病人的要求也较高,需要病人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弱智者或精神病人是不能或无需进行精神分析的。
在国内,尚缺少正规的精神分析家,所以,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只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心理咨询中,有时要对当事人的有关问题进行解释时,可予以选择性的应用。
当然,作为一种经典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它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一、行为治疗的理论
“行为治疗”一词,是因斯金纳(skinner)和他的同事于1954年运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去矫治精神疾病而得名。
行为治疗的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三个部分:
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的学习原理。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
他用狗做实验:
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
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
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
其做法是:
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
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
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
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
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
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
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
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
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3、模仿学习原理
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是班杜拉在对幼儿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提出的。
他认为个体仅仅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观察学习是个体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指出,观察的学习机智不能简单地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解释,它是由注意、保持、动作重复和动机建立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各阶段分别受一系列变量的影响。
这四个阶段被认为是社会模仿学习必备的阶段。
除此之外,人们还注意到被模仿人的特征、观察者的特征和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也是影响,模仿学习的因素。
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方式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
疑病症的儿童都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
模仿有助于人们学会很多重要的技能,但也可能在习得变态行为方面起作用。
二、行为治疗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最早被应用的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利用交互制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正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惧状态。
在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抵抗由焦虑或恐惧引起的个体的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映。
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惧的条件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惧条件反映。
由于人的肌肉放松每次只能抵抗一个程度较低的焦虑或恐惧反映,因此治疗要从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物开始。
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惧的反应时,咨询员便可以向处于放松状态的当事人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
如果一个刺激多引起的焦虑或恐惧状态在当事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的呈现,当事人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了。
系统脱敏法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放松训练,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登记层次,要求当事人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登记层次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施脱敏。
其中放松训练可以包括下面几重方法:
①音乐放松(纯粹的轻音乐)。
②意念放松(想象放松),主要是通过让当事人想象一些比较惬意和舒适的情境,来达到身心放松、缓解焦虑的目的。
③腹式呼吸,以6次为宜。
它是一种慢节律方式的深呼吸,是一种极度放松状态。
做腹式呼吸时,先要选择一个舒服的座位和坐恣,然后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胸肋下面。
当吸气时,应该感到腹部向外移动,同时膈肌将空气深吸入肺内,同时,注意肩膀不动。
然后慢慢把气呼出去。
④肌肉放松,要求来访者先用力踮起脚后跟,然后慢慢放下;
绷紧两条大腿,然后缓慢放松;
绷紧两臂,在缓慢放松;
脖子和头部用力绷紧,再缓慢放松;
最后,面部肌肉绷紧,缓慢放松。
⑤催眠放松。
2、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也是行为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来自社会学习理论。
它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某种行为。
一般而言,模仿学习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两种方式:
一是想象模仿,二是参与模仿。
⑴想象模仿。
想象模仿是指借想象来仿效示范者的行为方式,即让当事人想象其他人(等于楷模)在从事有关活动的情境,借此来改变当事人的行为。
通常这些楷模的行为也正是当事人所要养成的目标行为。
例如,想治疗一位在社交场合极端退缩的患者,须帮助他去想象一位楷模正在从事各种社交活动的情境。
起初他只能想到楷模正在问候别人,随着治疗的进展,他就会想象楷模在从事更复杂的社交活动,诸如楷模与许多人讲话,楷模在大会场所与许多宾客寒暄,或是楷模在大会上发表演说等。
这些想象情境的安排必须事先与当事人商量,并考虑是否可以帮助当事人发展适当的社交行为。
在想象模仿中,充当楷模的特征(如年龄、性别、身份等)要尽可能与当事人相一致,有时可以选用多个楷模。
供做想象的各种情境精心设计,咨询员通过口述情境来激发当事人的想象,若为了统一叙述内容,也可以利用录音带播放。
当事人要尽量想象咨询员提供的想象资料,若所想象的情境已相当清楚,当事人每次练习保持情境至少30秒,然后一再重复相同的情境,或改变到新的情境。
⑵参与想象。
参与想象是让当事人一面观察示范者的所作所为;
一面在治疗者的引导下,逐步地参与与演练有关的活动。
参与模仿训练包括示范者表现适当行为,当事人模仿,再由治疗者逐步改正当事人的模仿行为。
例如,班杜拉等人曾用参与模仿的方法治疗一些有恐蛇症的人。
做法是请一位示范者玩弄一条蛇,让当事人在一旁观看,同时还要在治疗者的知道下,逐步接近所恐惧的对象(蛇),先是戴着手套去抚摸蛇,继而再用手直接触摸蛇。
如果当事人不敢摸蛇,就要让他先把手放在咨询员手上,然后一起去摸蛇身,再摸头部和尾部。
若当事人表演这些动作时不再那么紧张了,就让蛇在房中随意爬行……此种渐进的治疗速度,需视当事人不同紧张状态而定。
参与模仿的效果比想象模仿或系统脱敏要好,因为当事人毕竟进行了实际的行为操作。
不过,在进行参与模仿治疗时,必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治疗 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