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73292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749.21KB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文档格式.docx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文档格式.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在教导孩子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通过看,听,说,想,玩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4、从幼儿本身已有经验来说,中班幼儿对熊猫一些不常见的习性并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进行观察和学习。
五、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应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在操作中得到充分的快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提问法:
可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活动。
提问法中主要是运用了启发性问题和假设性问题,同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如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组织语言能力不是很好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直观法:
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它以看生动的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3、讨论法:
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4、游戏法:
幼教之父福禄贝尔曾说:
“儿童早期的游戏,是今后一切活动的胚芽”,《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所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自己拼出熊猫的样子,增加他们活动的兴趣,在动手动脑中学习。
六、说学法
在活动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的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我主要采用了:
1、观察法:
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观察认识熊猫。
2、猜想法:
幼儿观察后大胆、清楚的讲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对象本身特点,给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猜测的机会,在活动中也充分运用猜想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对熊猫的生活习性及原因进行猜想。
3、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拼图,并和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七、说活动准备
八、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有趣的熊猫视频一个;
大熊猫ppt课件一个;
熊猫拼图一个
经验准备:
幼儿对熊猫有笼统的了解,如大致形状等。
九、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设计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认知内驱力,让幼儿对绘本保持极高的兴趣再进行学习,在过程中教师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让幼儿进行参与性学习。
根据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足够时间进行猜测和推断,自己进行发现学习,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中班幼儿大脑神经发育还不够完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兴奋也易疲惫,更加适宜采取镶嵌式教学法,所以在绘本学习后,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维持极高的兴趣进行学习。
设疑导入拼图认识熊猫各种姿态的熊猫延伸活动
(一)教师利用拼图设疑导入,幼儿进行猜想,激发幼儿兴趣。
师:
小朋友们,今天呀,我们要认识一个神奇的朋友,是什么呢?
老师先不告诉大家,想让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个谜语!
让幼儿猜:
"
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
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大熊猫)
中班的小朋友真棒,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朋友就是我们的大熊猫啦!
现在老师要请见过大熊猫的小朋友,来给我们说一说,大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根据幼儿对大熊猫的了解情况,开展活动,在幼儿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出示拼图
好啦,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可是,老师还是不是很清楚大熊猫到底长成什么样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只拿出拼图中大熊猫的尾巴)诶,这是什么呀?
(尾巴)
原来是大熊猫的尾巴呀,好吧,我先把尾巴放在这儿,大家观察一下,大熊猫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呀?
(短短的,黑黑的)
说得很好,诶,这又是什么呀(拿出大熊猫的爪子)?
(爪子)
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爪子,以这种局部出现的方式,更能帮助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姿态细节。
(二)利用视频和课件观察更多姿态的熊猫
好啦,刚才我们都仔仔细细的观察了大熊猫,我们知道大熊猫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呀?
爪子呢?
(帮助幼儿依次回想)
那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大熊猫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一样的吗?
播放ppt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诶,刚才我们看见图片中,有的大熊猫在吃东西呀,他吃的什么呢?
还有的大熊猫在干嘛?
(睡觉)他在哪儿睡的呢?
他什么时候睡的,白天还是晚上?
我们看见他的小伙伴了吗?
他和别的大熊猫一起住吗?
还有的大熊猫在走路呢,谁来给我们学一学大熊猫走路呢?
播放视频
刚才我们在图上观察了大熊猫,那你们想不想看看大熊猫真的是怎么生活的呀?
(想)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熊猫的视频吧。
(播放视频)
观看完毕后,教师帮助幼儿回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小结:
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
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
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
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三)延伸活动
1、熊猫拼图
今天呀,老师也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一块小小的熊猫拼图,现在发给大家,大家一起来拼一拼,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大熊猫是什么样子。
(幼儿进行熊猫拼图,在拼图后进行分享)
2、模仿熊猫
教师指导幼儿模仿熊猫的动作,行为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勺子里的哈哈镜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
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
镜子、镜子在哪里?
幼:
镜子、镜子在这里。
);
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
(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
哪里不一样?
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
它们能当镜子照吗?
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勺子的两面一样吗?
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
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
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
(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
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你又发现了什么?
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
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
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三、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处。
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
在哪里见过?
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看看我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
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道路安全转角镜。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
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点评
方景融老师每一次展示的活动都会给我惊喜,这一次也不例外,整个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和“高效”。
一、“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
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
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
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
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二、“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
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
教师介绍“道路安全转角镜”,让幼儿了解还未接触的知识;
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
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
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
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
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
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
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来源:
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无处不在的空气
目标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2.能利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材料
1.儿童打气筒、气球、单元动画《看不见的空气》
2.自备:
塑料袋(每人一个,干净的未使用过的)
过程
导入
导入一游戏导入
◆教师: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
老师数3个数,“1、2、3”,大家深吸一口气,闭紧嘴唇,准备好了吗?
仔细听,1……2……3!
(闭紧嘴唇2秒钟后)好,可以呼吸啦!
“呼~~~~~”
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吸进鼻子和嘴巴里的是什么呢?
我们从鼻子和嘴巴里呼出来的又是什么呢?
小朋友们真聪明,是“空气”对不对?
空气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它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导入二单元动画导入
(播放动画)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动画。
请你们仔细看,呆会老师要提问的哦?
看完了视频,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刚才的动画里,诺诺在做什么?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引导幼儿回忆视频内容,引出“空气”的概念)
空气在哪里?
你们见过空气吗?
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吗?
我们看得见吗?
空气什么形状呢?
空气是什么味道呢?
(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抓一抓,感受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我们教室的外面有空气吗?
大街上有空气吗?
你们自己家里有空气吗?
(引导幼儿了解到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空气包裹的“大房子”里)
活动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1.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把瘪塑料袋变成“大胖子”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瘪瘪的塑料袋。
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迅速地鼓起来变成大胖子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积极发言)
现在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一个这样的塑料袋,请你们把它变成大胖子吧!
哪个小朋友能最快做到呢?
(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操作)
注:
安全起见,教师需提醒幼儿不要把塑料袋套在头上。
(过少许时间后)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有一个方法,可以快速地把塑料带变成大胖子。
(教师演示将塑料袋快速充满空气并扎好口袋,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们,你们会吗?
(引导幼儿继续尝试,不要求幼儿扎上口袋,重点是体验“灌”空气的过程)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引出空气
小朋友们真棒,老师看到大家的袋子都变成大胖子了!
现在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大胖子塑料袋,鼓鼓的,对不对?
里面有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鼓鼓的塑料袋,发现里面什么都看不到)
里面有东西吗?
没有。
那么没有东西,为什么袋子会鼓鼓的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自由讨论)
有小朋友们说里面装的有空气。
大家说,里面有没有空气?
(引导幼儿继续讨论)
3.引导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现在老师要给这个鼓鼓的塑料袋扎一个小窟窿。
(教师将塑料袋扎破,并将出气口对着小朋友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从塑料袋中吹出来)
大家有什么感觉?
有风吹出来了,对不对?
那这是不是说明了塑料袋里有空气呢?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
塑料袋里充满了空气。
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活动二鼓鼓的气球
1.教师分发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气球吗?
我们来玩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
但是我们不用嘴来吹气球,而是用专门的打气筒。
现在老师把材料发给大家!
(教师给每组幼儿发1个儿童专用打气筒,2~3个气球)
现在小朋友们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打气筒、气球)
2.引导幼儿给气球充气,把气球鼓起来
你们会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吗?
现在请大家尝试一下!
(先鼓励幼儿自主尝试,稍后教师可以作出示范)
好,现在请两个小朋友一组。
一个小朋友负责打气,一个小朋友负责拿着气球,让我们把气球鼓起来吧!
(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打气球游戏。
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同时应提醒幼儿不要充得太鼓,防止爆炸)
气球吹好后,请拿气球的小朋友捏好气球的口,不要漏气了,老师来帮你们把口扎上。
(教师帮助幼儿扎上气球)
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并感受空气的存在
好了,现在每组的小朋友都把气球吹的鼓鼓的。
那现在老师要问大家了,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
在打气之前,气球是什么样的?
瘪瘪的,对不对?
现在为什么是鼓鼓的呢?
哪位小朋友能说一下?
(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幼儿积极发言)
小朋友们说的非常正确。
因为刚才我们用打气筒往气球里充气了,是空气把气球变的鼓鼓的。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着打气筒对着手掌吹气,看看有什么感觉呢?
(引导幼儿感受从打气筒中吹出来的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
凉凉的,有风,对不对?
这就是打气筒里吹出来的空气。
那么,打气筒里的空气又是哪里来的呢?
从我们的房间里来的,对不对?
除了我们的房间里,其实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普遍存在的。
空气存在于身边每个角落)
评估
1.是否能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2.通过实验发现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延伸
1.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能证明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呢?
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
2.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空气是有颜色有味道的吗?
除了用塑料袋收集空气,还可以用什么器具收集空气呢?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寸虫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
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
一寸虫"
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
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
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
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
综上考虑,我提出了"
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
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
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他没有沿着边量"
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
……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
(1)沿边测量。
(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
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
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
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
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
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大班 科学教案 优秀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