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策划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169787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0.15KB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策划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策划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策划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建设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含镇、场、办事处),担负本级各类农业信息的采集、上传、下载和对外服务功能;
(4)建设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植养殖大户),担负本级各类农业信息的采集、上传、终端接收和对外服务功能。
9、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3100.48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和申请国家和省市补助资金。
10、研究工作的依据
①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合同书。
②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③《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11、项目单位简介
XX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XX市农业委员会二级机构,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担负着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职责。
现有人员1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全部为本科学历,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成熟的服务体系建设操作经验,具备承担本项目经验水平。
二、国家产业政策
1、2008《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
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3、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
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2)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选址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1、我国农业信息发展状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速度的加快,电子信息、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水平,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的趋势正在逐年加强,农业正在从传统步入现代。
农业专家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具有多元化、多功能产业形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达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能够实现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产量估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病虫害诊治、农业科研成果数据处理和系统模型构建、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先后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智能应用系统,4300多家农业网站,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及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GIS技术和GPS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雏形。
1997年,济南市建立了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创办了山东金农信息网。
1999年,山东省建立了济南、烟台、威海及莱州四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区,莱州市率先推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等,对山东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也日趋健全。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11月底,我国31个省均成立了市场信息服务机构或信息中心;
全国市级总数为338个,已建互联网的216个,占总数的63.9%;
全国农业县(市)总数为2637个,已建互联网824个,占总数的3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在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和超过了1000美元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
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
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近年已达70%以上;
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进入到提供食品安全的阶段。
3、我市农业概况。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是本市的支柱产业,全市拥有耕地742万亩,农业人口507万人,全年农作物面积1508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为国家优质粮食(小麦、玉米、大豆)主产区,名副其实的“皖北大粮仓”;
优质棉主产区、设施蔬菜产业带;
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名闻遐迩的中华“四大药都”之一;
“汉口路”山羊板皮基地,被农业部列为优质牛羊优势农产品区域。
4、我市农业信息发展概况。
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已成为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单位一直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通“12316”农民万事通热线电话,通过“一站通”服务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资金严重紧缺的影响,目前的农业信息服务能力还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民的实际需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就需尽快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信息支撑”作用,打造全面、密集、专业、快速、高效、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不同的侧面虽已得到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很不完善,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
首先,各层次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
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
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尤其表现在广大的农民在市场中处于信息相对弱势的地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2004年7月)的数字显示:
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
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
第二,农业信息资源的丰裕程度较低。
信息资源愈丰富,宏观监测愈准确,信息管理能力就愈强,智能化程度愈高。
[2]可是,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却还未达到优化的局面,现有农业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无用信息很多,有用信息却无法得到;
网络化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还不够完善,信息网络进村入户问题——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这些都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供需“缺口”。
从而制约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第三,农业信息服务手段不够多样化。
表现为:
一是媒体面向农民和农村的节目栏目很少。
广播电视是最普及的传播工具,在传播涉农经济信息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然而,涉农节目少与农民数量多两种情况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是书籍、报刊、杂志中,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的信息有限。
中国有500多家出版社,面向“三农”的只有中国农业出版社和金盾出版社等寥寥数家;
三是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距离农民远,增加了农民获取生产经营信息的成本。
第四,农业信息服务成本较高,农民在比较自身效用最大化之后,不愿意选择先进信息服务方式。
信息的生产、收集、加工、贮存、传递和使用都需要成本,从而导致农业信息服务到达农民手中的成本累积值更高,而我国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又很有限,因此很难支付得起各种信息费用。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恩格尔系数为45.6,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以及服务消费仅占20.49%。
这种状况说明:
农民的日常支出中用于非食物消费的比例仍旧很低,这就造成了信息产品的选择几率更低。
总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民的实际信息需求还非常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整体规划。
因此,研究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各类农业组织的迫切需要。
2、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引导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是最紧迫的课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还不高,但市场化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总商品率达到60%以上,农民家庭经营费用的货币化程度达到80%左右。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
特别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农民对市场状况了解甚少,只能“跟着感觉走”或“随大流”。
因此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滞后,对于实用的市场信息需求,已经可以用刻不容缓来形容。
据本报信息化调查小组调研得到的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40位农民中,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共有232人选择;
对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有190人选择;
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专家咨询信息也分别有178人和112人选择。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在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
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而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必须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安排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出路问题;
要借鉴工业企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农产品生产要像工业产品的生产一样,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对农业市场相关信息的需求尤为强烈。
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农业企业,都迫切需要市场供求、产品价格、法律法规以及专家咨询等信息。
因此,农民对信息交流的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1998年,我国农村每户家庭在生产中邮电通信类消费的投入仅有169元,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384元。
专家指出,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支撑。
市场化对信息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的大平台,让农民在这一信息平台上获得信息,并且上传需求,实现信息交互。
尤其是当前发展的订单农业,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的具体要求,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来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
接受调查的农民表示,在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准确畅通,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规避生产经营的风险,获取更高的回报。
3、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规格质量都有统一严格的标准,现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农产品生产也是如此。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公平、公正交易是现代经济的市场规则,也是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的保证。
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也是遏制市场欺诈、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保障。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要与国外廉价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短兵相接的遭遇战。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
作为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农产品贸易壁垒之争正愈演愈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体现在产品之外的标准制订、预警机制等“高端竞争”能力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是“短腿”。
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至今约有90%的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影响。
很显然,现在农产品生产如果再像传统农业那样,不按标准生产,没有严格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检测,且不说价格卖不上去,连市场准入都很困难。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至关重要。
当前,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已经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传统的个体农户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目前我国主要推广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课题,即龙头企业对零散的农户,如何统一组织生产,制造标准化的农产品最佳的解决途径是依靠信息手段来规范。
专家表示,农业产品标准化需要信息手段规范。
对此,可以借鉴工业生产中的规范化理念,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通过全面覆盖的大信息网络,采取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对单个的农户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明确生产的技术指标;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全面实时的监控,确保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长状况和产品数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独立的生产农户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得到准确的解决办法;
在最终产品的采集、运输中,先进的信息手段也对市场的整体调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农业生产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实现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意义十分重大。
考察世界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工业生产之所以能迅速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主要原因是机器大工业能够产生大的规模效益。
现代农业要获得高效益也必须走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路子。
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土地的经营与生产规模太小,在小块土地上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投入多、产出少,农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等方面。
农村改革广泛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能够适应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以机器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必须坚持长期不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资源条件约束更加刚性地摆在中国农民面前。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等)占有量极低。
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两者均导致了超小的农业生产规模以及较低的收益水平。
那么,能不能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呢?
研究学者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下,在坚持家庭承包制的同时,要实现规模化,更多的是靠体外信息交流来组织和管理。
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规模化产业的关键。
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大城市郊区和一些省区、农垦企业等,正积极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了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使全国800多个县的700多万农户受益。
在北京示范区应用后,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
通过信息化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
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
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专家表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来实现。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能够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
农业信息化,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真正成为规模化的产业。
5、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
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
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
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农村适龄劳动人口的61.6%,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占17.7%,从事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的占2.8%,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占3.8%,从事信息服务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占14.1%。
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
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很显然,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
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具备一个新兴产业的各种特征,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
对这样一个大产业的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来实现管理和协调。
专家指出,农业经济产业化需要信息网络维系。
随着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的加深,管理信息化以及服务网络化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三大产业领域的沟通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贯穿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
尤其是在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是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准确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
三、项目建设资源条件
1、亳州概况
亳州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地级市。
新的地级XX市辖利辛、蒙城、涡阳三县和谯城区,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50.14万,其中城区人口35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2、地理与交通
XX市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信息 服务体系 建设项目 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