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6330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3.55KB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导读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
《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
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这样的政治环境,则会集四方之民如水之归下,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的确精深。
《人和》这一话题谈了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表意异常酣畅,让人深信不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高屋建瓴,谈了大丈夫与一般人的不同:
心存道义,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在磨难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
“集义”这一观点更为精深,它是我们现在“终身学习”观点的本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了人与非人的不同,这一话题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确而警醒,数千年来华夏儿女都在接受着它的警示与监督。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义,其次要注意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注意体会其表达效果。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释文题
“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
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
在这一章中孟子为了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并借机宣扬自己的“王道”,就用战争作喻,讲述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心中的疑惑,得出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
本课以“王好战,请以战喻”为题,目的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孟子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特别是善用设喻取譬的手法来解释说明道理的技巧。
所选的四篇短文,都是这一技巧运用的典型篇章。
明主旨
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
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蚤起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施从良人之所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卒然问曰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民归之,由水之就下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毋 不要 ②斑 斑白 ③途 道路 ④早 早晨 ⑤迤 斜行 ⑥返 回来 ⑦猝 突然 ⑧犹 好比
(2)一词多义
①兵
②数
③发
④直
⑤胜
⑥顾
答案 ①兵器/士兵 ②几,若干/密/数目/读shuò
,屡次
③开仓赈济饥民/发射/派遣 ④只,仅仅/不弯曲/通“值”,价钱 ⑤尽/才华出众的/盛大的/优美的/忍得住
⑥回头看、环视/看,视/顾念/顾惜/看望,拜访/反而/只是,只不过
(3)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越南首都。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保养身体。
③所仰望而终身也
抬着头向上看;
敬仰而有所期望。
答案 ①指春秋战国时黄河以北地区。
②供养活着的人。
③依靠、指望。
(4)虚词归纳
①与
②就
答案 ①亲附/结交,交好/赞成/等待/给予,授予 ②接近/趋,赴/上/赴任/成就
2.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之以桑:
(3)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骄其妻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___________________
(9)去关市之征:
(10)今兹未能;
请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动词,种植、栽植 (3)形容词作动词,小心办好、认真做好 (4)名词作动词,穿 (5)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6)名词作动词,称王 (7)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8)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9)动词作名词,征收的赋税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轻,减轻 (11)名词作状语,每天
3.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非我也,岁也。
(4)非我也,兵也。
(5)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6)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7)是非君子之道。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而良人未之知也。
(1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3)申之以孝悌之义。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6)而相泣于中庭。
答:
答案
(1)~(7)判断句,(8)~(10)宾语前置句,(11)~(16)介宾短语后置句。
4.语句翻译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4)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答案
(1)(百姓)供养家人或者给死去的人办理丧事没有遗憾,这是行王道的开端。
(2)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3)(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斜行着跟踪丈夫所去的地方,整个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
(4)天上突然布满乌云,降下了滂沱大雨,禾苗就又蓬勃地挺立起来了。
那禾苗像这样,谁能阻止它呢?
文本名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外名句
1.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
(《孟子·
梁惠王上》)
2.
离娄下》)
3.
滕文公下》)
4.
1.选文第1则(《王好战,请以战喻》)中,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
答案 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他熟悉的事例设喻,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的话: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好战 战喻学案 新人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