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59689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86KB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
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
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①重“教”轻“学”;
②重结果,轻过程;
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
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
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
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关注教学效益;
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2、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
2、备学生要“实”。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四)激励评价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
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
(2008年9月~2008年10月)学习、讨论、确定研究方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支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
(2008年11月~2009年4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
(2009年5月~2009年6月)总结和推广
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课堂实录等。
七、课题研究成果: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经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大家的教学感受,我组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
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
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
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
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
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
学会倾听;
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
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
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
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
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
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
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技能,就可以进行小组学习了。
首先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为了在小组学习中避免“学优生一言堂”的组内成员间的不平衡现象,首先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
写的算式最多。
角色分工是:
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记录、4号汇报。
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
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
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
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
“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
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
”,“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课堂 有效 教学策略 研究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