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导游词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57884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52KB
龙川导游词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龙川导游词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川导游词0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看河对面的照壁,是它将宗祠门楼前的地域规定了一个固定的范围.接着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露台,它有48平方米,高一米,实际上是整个胡氏宗祠台基的一部分,其地面,阶犀,望柱,栏杆全用花岗岩石砌成,过去举行宗族大型活动时,站位都是有讲究的.这个台基上站的应是宗族中层或对宗族有贡献的人员.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近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是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驾斗,将三个层次,5个屋顶屋檐前挑达一米多,前后8大戗角,呈凤凰展翅腾飞之势.所以门楼又称五凤楼.
胡氏宗祠以木雕艺术殿堂著称于世.原由的600多件木雕作品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存400余件,分布在额坊,梁,柱,搁扇,斗拱,轩顶等十余类型的大小部件上,最大的是寝楼隔扇门中的腰华板,仅有34厘米长,13厘米宽,再那木梁之下,大家看到那弯弯的勾子没?
那钩子的方向是朝胡氏宗祠的里面,寓意着把财气给勾进去.
进入宗祠大家一眼看到的呢就是我们的大额坊,上刻着”九龙戏珠满天星”,下面3根普柏坊刻的是历代胡姓文官祖先勤于政,重教育的种种业绩.而中间屋檐下的那根额坊刻的则是”九龙戏珠遍低锦”.其他3根普柏坊雕刻的是历代胡姓祖先血战沙场,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场面.只可惜”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些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为了历史遗憾.
大家往上看,这就是我们徽州建筑的天井了.它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天井中央的一排条石也叫蛹道,只有在重大活动中,才开大门.宗族上层人物,高龄长辈,贡献突出的成员和各家家长,才可由此进入正厅.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正厅,又名祭厅.厅堂中间隔扇门内是祭坛,里壁悬挂上始祖客像;
而上方的两块额匾,《世恩堂》是明代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书写,另一块是清朝的历部尚书张延玉奉乾隆皇帝的旨意,撰写叙述胡宗宪的抗倭功绩.隔扇门外,有摆供品,香烛的大供案.正厅门阔7间22.16米,进深5间17.47米,建筑面积达387平方米,顶高9.3米.主体结构由48根立柱,154根梁坊组成,中间4根大金柱,是由围达1.66米的银杏制作而成.下面我们来到的寝楼,这是供奉胡氏祖先牌位的地方,楼上存放着祭祀用具和宗族典籍、谱牒.整个祠堂在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重修,1989至1993年全面整修,惟有这寝楼上保留了明代建筑格式和原貌,坊柱也还是明代原物.
好了,讲解到此为止.接下来大家可以自行游览,拍照留恋.半个小时后在水街门口集合.游玩了这么久,想必大家都又累又饿了吧!
接下来下王带领大家去尝一尝咱地道的徽菜,说到徽菜啊,就是我们绩溪的最名副其实的了.因为它可是徽菜的发源地呢!
其实不光是咱们的徽菜之乡,另外徽剧更是起源于咱们的绩溪伏岭.所以说啊.咱绩溪啊!
可真是个好地方呢!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又要到说分别的时候了.在此小王要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也许我不是最好的导游,但大家却让我拥有了好象最好导游般的感觉.两山不能相遇,但两人总能重逢.在此,小王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书中的另一页与大家相会.再见了.各位亲爱的朋友!
篇二:
龙川概况
龙川县佗城景区导游词
各位来宾(团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佗城景区!
我是景区讲解员XXX,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讲解,希望大家满意喜欢。
【佗城景区】
佗城景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千年古县”——龙川县佗城镇。
佗城,原称龙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龙川建制于秦朝,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24年历史,是“百粤首邑”,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
1991年佗城被批准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XX年它更是与“南越国遗迹”捆绑在一起,共同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审项目。
佗城虽历千年沧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
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试设施,学宫与考棚并存至今的景象在全国范围内相当罕见,只有广东佗城和河北定州两处。
而仅4万多人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其中20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个姓,历史记载的古祠堂有89间,现仍存48间,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这有力地证明了古龙川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结合地。
荟萃于佗城的龙川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堪称岭南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佗城的古门、古街、古道、古树、古民居、古祠堂、古码头……犹如一部打开的史书,向您诉说着龙川的千年古风和历史故事。
和佗城的历史对话,将带给您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牌坊】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佗城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是一种有柱子的门形构筑物,设于要道口,作为街巷区域分界的标志。
牌坊是许多古城的独特景观,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汉朝的设计,总重量27吨,用整石构件组合而成,在布局上采用的是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结构,高低错落有致。
“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即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佗城”两字为篆书。
牌坊浮雕极有特色,细部装饰用了汉代龙图腾,柱基图案为“囚牛——龙之大儿子”,意示着赵佗的“兴王之地”—佗城,将重展当年的繁荣和风采,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北门】
各位来宾,欢迎来到古龙川城北城门景点。
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城楼,是在宋代龙川城的北城门遗址上修建的,为秦汉风格。
城墙高逾两丈,面阔五丈余,进深约三丈。
城门中间有高丈余的拱形门洞,门前设木吊桥横跨护城河,是古代佗城居民主要出入口之一。
城门上方大理石板上刻写的“佗城”二字,是隶书字体。
城门顶部平台,整个城楼以灰白色为基调,材料全部采用明、清时期城墙的砖石,所以完全保存了原来古朴的风貌。
青砖广场的地面上有一幅古龙川城地图,大家可以仔细找找北城门的位臵。
在广场一侧有一砖砌的阶梯通向四方形的亲水平台,在它前面总长约200米、宽约30米的几个池塘,就是曾经环绕北门、流淌千年的护城河。
【学宫】
各位来宾,我们先来参观佗城景区的第一个景观——龙川学宫。
学宫又称孔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用以修研经书、传播儒家思想的圣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学宫,是清康熙七年由知县彭俊龄倡议在城东学宫的旧址上重建的。
学宫坐北朝南,建成时占地面积为7287平方米,当时前面有照壁、长廊、丹墀路、泮池、大门、棂星门,两侧为廊道,再进去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可惜的是现在只剩下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大成殿,在进入大成殿门口的阶梯那里有一方石刻,上面有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等传统吉祥图案,大家请看,石刻的上部刻的是两只凤凰,下部刻的是鲤鱼跃龙门,这两只凤凰一方面象征着曾经权倾天下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另一面又蕴含着莘莘学子能够鲤鱼跃龙门就会飞黄腾达的寓意,形象地体现了龙川客家人兴学育才的美好愿望。
大家请看,门棂上悬挂的金匾就是清嘉庆元年颁给至圣先大师的金匾。
门口的这幅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是乾隆皇帝题写的。
大成殿的墙体和屋顶的建筑工艺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式,整个大殿面阔八柱七开间24米,进深五开间15米,高18米,正面有卷棚式的通廊,通廊石柱的造型、梁架结构以及装饰物雕刻等,都体现出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大成殿的门槛比较高,衬托了孔子地位的高贵,右进左出是出入大成殿的规矩。
好了,大家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大殿,大殿正中的是孔子像,不知您留意到没有,孔子的头上竟然有一顶王冠,孔子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怎么可以戴王冠呢?
原来这与历代孔子地位不断的被提升有关。
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汉成帝封之为“殷绍嘉公”。
司马迁撰《史记》,把孔子写进了世家,与王侯并列,并赞之为至圣。
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公”,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代曾四次追封孔子:
唐太宗尊为“宣父”,唐高宗尊为“太师”武则天称其为“隆道公”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并下诏要求郡县以上都要建文庙,创立儒教,春秋公祭,孔子从此以王者身份登上神坛。
唐以后朝代,孔子头衔便越来越大。
大成殿两侧分别是四配和十二则。
四配,即颜子、子思、孟子、曾子,颜子和子思的塑像位于孔子塑像的右侧,曾子和孟子的塑像位于孔子塑像的左侧,他们最受儒家门徒推崇的孔子四大传人。
十二则,指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朱熹、颛孙师、言偃、冉求、宰予、冉耕,其中除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
在大成殿内,还悬挂有十块匾额,悬挂于孔子塑像上方的匾额分别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悬挂在孔子塑像右侧的匾额分别是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这边的呢,分别是乾隆皇帝题写的“与天地参”,道光皇帝题写的“圣协时中”,这边位于孔子塑像左边悬挂的呢则是咸丰皇帝题写的“德齐帱载”,同治皇帝题写的“圣神天纵”,宣统皇帝题写的“中和位育”,民国大总统题写的“道洽大同”。
除了这十块匾额呢,殿内还有幅对联,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是康熙皇帝题写的,康熙题写这幅对联比较特别,手写的“鬼”字上少一撇,“神”字左半边少一点,是说孔子信天命而不信鬼神;
繁体字“师”上面少一撇,是说孔子自学成才无师自通。
现在请大家前往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
大家请看屋檐下的是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拱重檐出跳,梁上刻有凤、鸟、鱼、龙、莲花等各式漆金雕刻,显的古朴而大气。
眼前的这个大钟,每天早上都要敲9下,意味着让孔子的儒家思想长长久久的流传下去。
明伦堂是古代学宫的讲堂,现在的是政府拨款在原址上重建的,明伦堂建筑形式属单檐歇山顶,面阔5开间26米,进深12米,房高6米,中间用直径为30厘米的木柱承重。
大家请看这个是文曲星塑像,他呢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
明伦堂的名称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孟子说过: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名余下。
”意思是无论是乡学海师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阶层上面的诸侯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后面墙壁上挂的是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请跟随我来明伦堂后面的尊经阁,尊经阁的门口有3株树龄152年的桂花树,是桂花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叫银桂。
尊经阁是学宫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门口的这幅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是雍正皇帝题写的,古时候尊经阁里面主要藏《十三经》和《二十一史》,但在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后这些书籍则都已经不存在了。
大家请跟随我从这边走,位于我们右手边的这个六角亭,是当时学子们休息、读书的地方。
面前的这些石墩、石鼓、石柱,都是原来学宫留存的建筑构件,其中这个莲花墩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佗城街有个40多岁的徐姓居民,他还小的时候,父亲和爷爷发现孔庙右侧的荒址上有一个莲花墩,觉得放在这里太浪费了,于是抬回家。
有一次,其父用此墩垫着劈柴,结果柴未劈开,小孩却从楼梯上滚下来。
事后不久,其父亲又用此墩来劈柴,柴又没劈开,小孩却肚子痛得哭爹叫娘。
20XX年8月28日,孔庙修缮峻工,并将孔子塑像请进了孔庙,时隔不久,电闪雷鸣,徐姓居民顿觉头晕目眩,不省人事。
第二天一早,说当晚孔子托梦,要他将莲花墩还回孔庙。
于是请来几个村民,将莲花墩抬回了孔庙,并对着孔子像叩拜:
“孔圣人,莫怪、莫怪,保佑、保佑。
”后来再没怪事发生。
这边的这两株是有着130年树龄的罗汉松。
好了,各位来宾现在请前往下一个景点。
【祈福树】
各位来宾,在参观学宫之前,大家一定看到了广场左边这棵古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在建学宫时同植此树,即植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树龄,这棵古树真名木棉树,现在大家都称为祈福树,因大众在此祈福时相当有灵气并准确而得名。
在20XX年修缮学宫之前,木棉树差不多枯死,但动工时又恢复了生机,非常神奇。
树身凹凸不平,形态各异:
有像侧卧静思的长寿老人、有似眉开眼笑的慈祥老太、有似嬉闹天真的活泼小童……据说,“一摸祈福树,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二摸祈福树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三摸祈福树财丁两旺,繁荣昌盛”。
【影剧院】
各位来宾,各位刚刚体验了学宫的宏伟庄严和孔子在传统文化中地位的崇高,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就是佗城影剧院。
正面门楼上墨书“佗城影剧院”是萧殷题写的。
萧殷(1915-1983)生于佗城,原名郑文生,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艺报》主编、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教授。
影剧院建于1962年,坐东朝西,整体呈长方形,宽19米、长34.5米,占地面积655.5平方米,外墙由青砖砌成,建筑类型属于金字架砖木结构。
影剧院外墙的砖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家每户从家里捐献出来的,然后大家一齐动手砌上去,所以墙面看上去不太整齐。
从里面看,影剧院的建筑结构分为两部分,有放映室的那一部分是三层楼棚,观众席这一部分是两层楼棚。
【百岁街】
各位来宾,百岁街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
请各位来宾自由参观。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是古龙川辖区内的刘氏族人到衙门办事和联络族人以及纪念先人举行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本姓子弟到县城读书和参加科考落脚的地方。
刘氏宗祠原址在佗城新渡村,是一座全城宗祠最大的宏伟建筑,建筑面积有1125平方米,现址宗祠复原修建总面积737.3平方米。
整个建筑分上、中、下三幢共三厅二井上下正间,从大门到上厅成梯度抬升,体现了汉族传统的辈份观念和对先祖的尊敬。
祠内共有24个石柱,意指《二十四史》记载的中国古代数十个王朝的变迁中、西汉、东汉刘氏前后的二十四代皇帝。
上厅神龛内供奉着各地刘氏开基始祖的牌位。
宗祠整体建筑全部采用古代建筑枝术,青砖砌墙体,缸瓦铺屋盖,柱、梁用材或石或木,且用雕刻、彩绘、鎏金等分别予以装饰。
屋顶的装饰全为陶瓷的龙凤花鸟。
宗祠正门左右两边镶嵌着“雄师百万”和“气象万千”的大型石雕,还有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以及“三帝遗训”等石刻。
右侧的宗族历史长廊,内容丰富,有刘氏的起源,刘氏的名人介绍,刘氏先祖遗训遗作等,周围墙体全为“千字刘”石刻。
整座宗祠富丽堂皇,足以彰显刘氏风范。
■黄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0年)。
它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22平方米,为三进两横的四合院式布局,既有岭南客家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又有西式建筑痕迹,雕饰工艺较精美,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
黄氏宗族人才辈出,旧时有多人入朝为官,风水极好。
例如曾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参谋长、高雄市市长的黄强将军,历史学家、曾经国民政府广东教育厅厅长的黄麟书先生,就是黄氏族人的杰出代表。
20XX年黄氏大宗祠进行了重修,基本保持了原貌。
从街道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两多”。
一多——百岁老人多。
据20XX年最新统计,佗城村90岁以上老人有65位,其中有5位100岁以上老人。
这里的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本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龙川古县城山环水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无环境污染,是天然的养生佳地;
二有独特的长寿食材。
据调查,佗城寿星们的食物主要是大米、小米、红薯、黄豆等,常吃的蔬菜有南瓜苗、红薯叶、青菜、苦麦菜、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笋等,多吃素食,少食荤腥,肉类喜吃本地产的土鸡土鸭等;
三是老人们一生辛勤劳作,筋骨活络,血脉通畅,身体健康;
四是生活起居有规律、性格乐观开朗。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长寿基因的形成、巩固和遗传。
二多——姓氏多。
在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个姓氏,鼎盛时期集中了10余间宗族祠堂,保留下来的有刘氏、黄氏、曾氏、张氏等宗祠。
■(张氏宗祠暂缺)
■(曾氏宗祠暂缺)
【明代城墙】
龙川建制于秦朝,从秦代到民国,龙川基本上都是郡、州、县的治所,城墙自古以来都是龙川城的一大基本设施。
赵佗任龙川县令时筑的县城,是个不规则的方形土城,周长仅约800米,东西南北各开有城门。
到了唐代,周长有1200米,宋代,周长扩大到2400米。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古城墙是明代城墙,它长56米,宽0.7米,高3.3米。
1939年春,由于日本飞机经常轰炸,为了方便疏散群众,国民政府下令拆毁了全部城墙,改成了环城路。
仅保留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段。
【龙川商会】
龙川县商会会馆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始建于清代,民国期间重修过。
为什么龙川要建立商会吧?
原来,与龙川县商会会馆一水之隔的就是古代通航码头东坝岛。
东坝岛就在前面那一片低洼的开阔地,实际是个江心洲。
据说,赵佗古城是建在三条似龙山脉的龙头所在地,东坝则似龙珠。
由于四面环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唐宋时期东坝已辟为商埠。
到明代中叶,东坝已经有200多家商店和豪门大户,并且建有大码头,商业经济非常繁荣,成为东江上游的经济贸易中心。
龙川商会就是为了“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而建造的。
直到民国时期,会馆旧址这里都是本地水陆交通的接合点。
后来因为东坝岛频遭水患,商埠逐渐衰落,商人陆续迁往10公里外的现在龙川县城老隆镇,今天的商会虽然己人去楼空,但它承载了龙川一段辉煌的历史。
接下来,我们前往古民居与宗祠最有特色的一条街道参观。
【横街】
各位来宾,现在大家参观的横街是赵佗古城古民居和宗祠最为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对研究清代、民国客家民居建筑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横街原名近思街,“近思”是儒家的一种思想,意思是不要好高骛远,要多问问题,多想当前的、与自己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即“切问而近思”。
这个街名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尊儒重教、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
宗祠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牌、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建祠祭祖始于殷商时期,盛行于周代,当时称为宗庙,那时,只有帝王和有官爵的人才有资格建立,黎民百姓不准设庙。
由于宗族是传播同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且有调解内部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从此宗祠遍立。
佗城的宗祠大都建于清朝,这不是偶然的。
从客观原因看,一是清代康熙帝文攻武略、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宜兴土木;
二是客家人耕读传家,尊儒重教,经过历代艰苦创业,亦农亦工亦商逐步积累财富,特别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客家人的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建祠立宗的实力,同时有不少客家子弟通过科考踏入仕途,建立祠堂可以光宗耀祖;
三是客家人经过累代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需要向外移民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和机遇,为了便于后代归宗祭祖,建立祠堂自然成为宗族的大事。
从主观上看,客家是以移民为主构成的群体,敬祖睦宗是他们世代难以割舍的情结;
迁徙途中刻骨铭心的千辛万苦,使他们尤为重视族内的团结,建立祠堂是他们对家族团结的一种寄托。
各位来宾将要参观的有骆氏宗祠、朱氏宗祠、罗氏秀三祖祠、黄屋、骆屋等
篇三:
临安神龙川导游词
欢迎来到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的胜地神龙川游览。
神龙川地处浙江临安天目山东麓,景区面积1万6千多亩。
天目山有九条大川,我们神龙川独占二条,是太湖最主要的水源发源地。
神龙川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北距南京350公里、苏州230公里,东北距上海240公里,东距杭州63公里,离临安市区仅25公里。
神龙川是个大景区。
“天目三千丈,东南第一峰”,神龙川即在天目山的腹地。
它像一柄巨大的碧玉如意,横亘在天地之间。
川中清泉长流,碧潭相连,群山耸翠,巉岩突兀,金沙遍地,神药满山,山花烂漫,苍松如盖。
游客称之为“江南华山”“浙江黄山”并不为过。
海拔1200多米的飞龙岭小华山蜿蜒十里,悬崖峭壁上黄山松虬枝如龙,据初步测算数量在一千八百棵以上,这在江浙一带已经绝无仅有,堪称稀世珍宝。
登上飞龙岭小华山,东望俯视临安杭州,南边咫尺是东天目主峰大仙顶,西面是龙王山,向北看到亚洲最大蓄能电站天荒坪。
正可谓“人在天地间,一览众山小”,人生伟大豪迈之感会油然而生。
神龙川是个大氧吧。
由于神龙川一带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全年降雨量比其它地区高出一倍以上。
所以此地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川中岭上树木葱郁,植被优良,满目翠绿,满川花香。
一年四季,飞禽走兽,出没其间,蝶飞莺啼,充满生气,真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游览神龙川,活到九十九。
”主要是讲这里空气清新,空中的氧气充足,对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神龙川是个大
空调。
由于此地气候湿润,绿树成荫,海拔较高,炎夏时节,此地气温比杭州、上海低7℃-10℃。
热天游人到此,顿感暑气全消,凉爽无比,人称“清凉世界”,确是名副其实。
神龙川还是一个中草药大宝库。
中华医药是世界医学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能治好一切疑难杂症,已为医学界所共识。
神龙川据传有先祖神农氏和明代李时珍到此采药医民,声名远播。
川中山上有黄芪、三七、百合、石斛、黄精等各类中草药材二千余种,“不识是宝,识得是宝”,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龙川 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