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5573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81KB
产业报告Word格式.docx
《产业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报告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期间,全县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35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20多万吨。
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年产量1.53万吨,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小麦、玉米、小杂粮生产发展迅速,已建成平泉、1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区,屯字塬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北部山区10万亩小杂粮生产区,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40万亩,通过推广地膜覆盖、中低产田改造、良种推广、高产模式栽培等粮食增产措施,粮食深加工、细加工水平提高,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方向发展。
——瓜菜产业成效显著。
全县初步形成以平泉塬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西瓜生产区,以茹河川区八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设施瓜菜生产区。
瓜菜产业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35万吨,收入保持在1.15亿元左右。
被评为“中国优质瓜果基地重点县”。
西瓜生产形成了以平泉塬3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孟坝、太平、开边、南川等乡镇的区域性产业发展和以陕西、四川、重庆、广东等大中城市的瓜果市场为主销售网络和运销体系。
“五指塬绿宝”西瓜已获“中华名果”称号。
露地蔬菜种植以平泉康达公司等3户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平泉塬及周边乡镇为重点区域,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格局初步形成。
年签订合同种植露地蔬菜3万多亩。
设施蔬菜生产以茹河川区为主,重点发展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大棚,目前生产面积达到3000多亩,有效地缓解了县城蔬菜供给压力。
黄花产业稳定发展。
全县黄花产业要以中北部为重点,继续巩固提升黄花产业的优势地位,扩大栽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进品质。
其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
2009年黄花栽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人均黄花收入达到2000元。
通过定单种植、协会营销,蔬菜脱水加工、保鲜贮藏、小包装、制汁制罐等技术措施进一步促进瓜菜产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草畜产业初具规模。
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北部九乡镇为主的种草养畜生产区,主要突出肉牛、肉羊、牧草三大主产品,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思路,推广青贮、氨化、暖棚养畜、畜种改良等技术,建成了南部20万头瘦肉型猪;
中南部10万头肉牛;
北部10万只肉绒羊;
中北部10万头肉驴;
中南部100万只肉鸡生产五大生产基地。
年更新种植牧草面积10万亩以上,搞好动物保护、畜禽良种、草业生态三大工程。
草畜产业全县年种植牧草20多万亩,累计留存60多万亩。
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5个,养殖专业村43个,重点养殖场15个,其中千头(只)养殖场1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2万多户。
2009年,全县饲养肉牛、绒山羊144万单位,生猪7.2万头,肉类总产量1.5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8亿元。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通过贴息贷款、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30多家,从业人员2400人,年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125万美元,实现利税1700万元。
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家,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16万亩,养殖基地16万头(只),带动农户5万户,全县已有6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5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草畜、杏果、瓜菜、黄花、优质专用粮食、油料、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8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草畜、杏果、绿色无公害瓜菜、优质粮油、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7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个,年组织推介销售西瓜等农产品50多吨。
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建设、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是:
第一,把国家政策导向与我县产业开发重点相结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畜牧业基地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科技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狠抓了项目建设。
通过调研、论证,向市、部申报争取,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组织实施了秸秆养畜示范点、设施蔬菜示范点、肉牛综合加工、国家冬小麦良种补贴、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农牧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围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
全县上下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压秋扩经,压麦扩秋,压劣扩优”的总体思路,突出结构调整主线,从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产业结构4个层面上进行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着力培育了草畜、苹果、瓜菜3个产业,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三大转变。
截止目前,粮、经、草种植比例调整为5:
1:
3,粮食作物夏秋比调整到1:
1.49;
农作物良种率达到85%、优质专用品种播种面积达到80%以上,畜禽良种率平均达到83%以上。
农业结构调整已从一般性、简单化的适应性调整,进入了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战略性调整。
第三,突出扩张基地、壮大龙头、完善机制,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一五”期间,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创新机制,积极引导,扩大基地规模,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甘肃陇翔公司解放养殖场、解语花山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特别是金龙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庆阳市澳恺食品有限公司、庆阳市维思特食品有限公司、镇原县恒发实业肉用种羊场、甘肃省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等一些龙头企业组织的建成,带动形成了以平泉塬、孟坝塬、茹河川区为主的瓜菜基地,以平泉原、屯字原、孟坝原为中心的优质粮油基地,以北部乡镇为主的优质小杂粮基地,以庙渠、马渠、方山、新集、孟坝等乡镇为主的黄花基地,以屯字塬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北部乡镇为主的草畜基地。
龙头企业、基地的兴起,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结合实际,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环境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及规范5项。
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点)个,全县有青椒、黄花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县上被省农牧厅命名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第五,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速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使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移到依靠科技上来。
健全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推广能力,并通过工作机制创新,使科技人员积极适应需要,走出去,沉下去,办点示范,开发产业,创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典型;
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引进、示范、推广了粮、菜、草、畜、禽优良品种多个,加强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应用,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年已达到4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620亩,养畜达到42.8万羊单位;
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依托青培工程、绿证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集中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农民群众万人(次)以上,累计职业技能培训万多人。
“十一五”农牧业工作有序推进,经济运行良好,发展势头强劲,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造成社会浪费。
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68%的山地只取得5.7%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资源构成极不相称。
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全县三大产业所占农业总收入比重为48%,比重仍然偏低。
第二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不优。
全县虽然培育出了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品牌,但由于企业、农民以及政府的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附加值都不甚高,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影响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难以抵御日益多变的市场。
如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但小麦优质率仅为42%;
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的苹果栽植面积已达40万亩,但优质果品只占38.7%。
第三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同时,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规模化生产的条件。
第四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同,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3家,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
我县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之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
第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
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
一地多业、一业多品,各乡镇集中连片专业村组和专业农户不够,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提高。
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紧密的联合体。
龙头企业重加工、流通,轻培育、服务;
农户重生产、数量,轻市场、流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
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第六农业发展基础不牢。
从硬环境来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如村级道路状况等级低,有的地方车辆通行难;
农村水利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
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滞后;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水质污染等等,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
从软环境来看,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不优,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不严格,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和金融资源配置偏离“三农”方向,农村坑农骗农行为不断发生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是全县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小康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按照县委、县政府“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奔小康”的“三农”工作思路,突出实施科技增粮安民工程、产业强农富民工程、结构调整增效工程、循环生产清洁工程、改革创新推进工程,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瓜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其中设施瓜菜万亩。
种植业总产值要实现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
畜牧业总产值要达到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
四、重点工作:
主要要抓好五大产业基地建设、五大工程建设,加强五项管理、做好四个百万农业增收工程、五项重点工作。
(一)建成五大产业基地。
依托草畜、瓜菜两产业,重点培育建成五大基地。
一是以川区设施蔬菜建设为中心,新建水泥骨架大棚500座的基础上,从现在开始我们组织技术人员,逐棚确定种植技术方案,细化栽培措施,并将建设任务与技术人员工作责任制挂钩,力争全县水泥骨架大棚和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以茹河川区为重点,突出推广小拱棚建设,力争使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全部实行小拱棚生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建成川区高效农业示范区。
二是继续打响“五指塬绿宝”这一品牌,以平泉塬为中心,通过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全力抓好15万亩名优品牌瓜菜基地建设工程。
建成10万亩优质西瓜、5万亩蔬菜基地,重点建成1万亩西瓜、1万亩青椒2个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力争全年瓜菜总产达到40万吨,建成五指塬优质瓜菜示范基地。
三是重点要以北部乡镇为主,大力发展商品驴养殖,要从现在开始提早谋划,利用助农增收扶持资金,同时积极吸取民间资金,购进幼畜,力争户均养殖一头,力争全县驴饲养量达到10万头,出栏5万头,建成北部山区商品驴基地。
四是以全膜玉米种植推广为主,全面抓好省上下达的4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任务,重点突出5个千亩示范点,在全县建成全膜玉米粮食生产基地。
五是以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为主,利用茹河川区现有农牧业生产基地,引进农业新品种30个,牧业新品种15个,农牧业新技术10项,集中试验示范,建成全县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二)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要着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中精力,抓好五大工程。
一要抓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
重点组织推广好40万亩地膜玉米,10万亩油菜“一膜两用”工程,5万亩麦后移栽荏,5万亩残膜点播小麦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改良品种、提高技术、力争使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5万吨,油料总面积达到25万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
二要抓好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
要继续采取抓点示范的原则,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和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
力争建成全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好50个农业科技示范点,组织引进推广好5-10项农业新技术,力争使全县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要抓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要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秸秆资源,继续抓好青贮氨化饲草工程,力争使所有自然村都要建立10处以上青贮氨化窖,全县玉米秸秆青贮利用率要达到90%。
四要抓好农村能源沼气工程。
重点抓好全县户用沼气大回访,大排查工程,以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为中心,搞好现有沼气池的启动、配套和“一池三改”工作,保证全县所有沼气池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五要抓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要积极争取利用项目资金,设立农牧业科技课题,引导农民依托产业来建设合作组织。
要新建农业合作组织14个,规范提高4个,合作组织要坚持规范管理,规范运作,按照发展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建立一套营销模式,培育一个产业基地,扶持发展一批科技能手的原则,确保全县农业科技组织建设有较大提高。
(三)要加强五项管理。
要充分发挥农牧部门服务管理职能,重点抓好五项管理。
一要抓好农用物资管理。
以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饲料为主,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抽检,确保农资市场秩序稳定,农用物资安全。
二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以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无公害监测为主,增设监测点、加强农药残留量、有害物质超标抽检次数,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
三要抓好涉农优惠政策管理。
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落实为主,加强监管力度,落实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要抓好农牧业项目管理。
以农牧业重点项目的争取、实施、验收为主,实行全程监管,落实项目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制度,确保农牧业项目顺利实施。
五是抓好科技培训管理。
要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健全培训手段,完善培训内容,落实培训基地,每年要完成科技培训3万人,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人。
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巩固原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基础上,扩大信息服务类型和范围,要重点开展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服务,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四)做好四个百万农业增收工程。
一是百万亩粮食高产工程。
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重点,加大高科技粮食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应用,积极推广粮食高产模式化栽培和旱作节水技术。
全县推广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00万亩粮食高产工程,其中完成全膜玉米推广面积4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0.5吨,建成50万亩旱作小麦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500斤,以开发利用川水地资源优势为重点,积极推广带状种植,力争面积达到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0.6吨。
努力实现全县粮食高产高效。
二是百万亩农民增收工程。
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大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00万亩。
其中建成高产优质黄花基地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000元。
建成高产油料基地面积2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达到1000元。
建成优质瓜菜基地2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元,其中设施蔬菜大棚面积达到5万亩,亩产值达到1万元。
建成地域优质特色产品基地1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500元。
建成特色优质苹品基地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
通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全县人均达到2亩特色农产品。
粮经比例调整到5:
5.基本建立稳定的收入结构。
三是百万头规模养殖工程。
要积极发展畜牧业,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逐步建立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00万头。
其中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3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50万口。
禽类饲养量达到100万只。
完成种草100万亩,人均达到2亩草,2头畜,2只禽。
通过政策扶持、新技术推广,力争全县建成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00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0个,逐步实现全县养殖规模化、科学化。
四是百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要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西瓜、无公害粮食、无公害畜产品,力争全县建成无公害西瓜、蔬菜、黄花、粮食面积100万亩,通过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无公害生产,逐步建成10个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
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县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80%以上。
(五)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县到“十二五”末建成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个,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00个。
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
农业产业化贡献率达到20%以上。
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体系。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扶持引导,产业协作、劳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规模经营农户1万户,农户规模经营收入人均达到1万元。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项目建设。
要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惠农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通过项目扶持,力争全县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20个,建成农村能源项目1万个,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现全覆盖,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万亩。
通过项目扶持,全面提高农业项目科技含量。
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完善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县建成5个区域农技推广站,建成19个标准化畜牧兽医站,在行政村建成畜牧防疫改良站,每个行政村建立5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建成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100个,力争使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业行政执法。
要逐步建立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完善成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抓好农产品、畜产品、种子市场、农药生产经营管理,确保农民生产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靠改革推动发展,靠法制保障发展。
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活力,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执法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构建农产品促销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大种粮直补、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监管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政策引导,从建立和创新机制上解决问题。
一是要集成政策,扶优扶良,鼓励先进。
县上要对发展突出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技术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表彰奖励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
二是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
各级的扶持资金要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要优先补贴到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引领效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要支持和引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大力推广康达菜叶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
(三)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管理的政务服务体制,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在资金投向、税收、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聘用人才、物资供应、产品购销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应实行优先、优惠。
对企业家应在政治上给地位、给荣誉,营造亲商、爱商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家安心、放心发展生产。
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信信息、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标准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降低市场风险。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法律保障体系,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农业产业化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