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技法例话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5478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80KB
写景技法例话Word文档格式.docx
《写景技法例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技法例话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
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作者用许多文字来写“树”,写树的美,树的动态,树的高大,目的在为小屋设置一个“绿的背景”,衬托主体景物──“小屋”。
景物也可以是一组,构成组合式。
这类景物可以不分主次,景点在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各景点的个体特征必须与画面整体特征、基调、风格保持和谐一致。
请看下面一个语段:
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
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
嫩黄色的黄芩木,淡蓝色的风铃草,芬芳的田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
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
一切都灿烂生光,闲适恬静,愉快地向着朝阳。
这是典型的组合式景点,“露珠”、“黄芩木”、“风钤草”、“田菊”、“野石竹”、“蒿草”组合在一起,其共性是“灿烂生光,闲适恬静”,渲染着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
新编高中第一册语文乔治.桑《冬天之美》第二节,也是组合写景的典型段落。
(二)特征
确定了描写对象,还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不同的景物特征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特征也不同。
体现景物怎样的特征决定于景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作者的主观心情。
客观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气候等方面的因素,环境不一样,景物呈现的特征不一样。
《我的空中楼阁》不仅写了小屋白昼之景,也写了夜晚之景,其特征显然是不一样的。
请看: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主观心情决定了作者对景物特征的取舍,因为“景”是为“情”服务的,下面的比较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样是咏梅,时代不同,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笔下梅花形象的特征迥然不同。
陆游的词是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
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了勇于斗争,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视点
苏轼有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作者对景物观察点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面貌也不同,所以,写景时必须选择最佳的观察点,这样,既能突出景物的特征,又使描写有条理,层次清楚。
游记散文写景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作者足迹的移动,空间位置的转换写所见的不同景物。
如《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均以游踪为线索,景物随着人的空间位置的转换而变化。
同一景物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描写,远近、高低、正侧、内外等等,这样写能完整勾勒出景物的整体形象,凸现景物鲜明的特征。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在描写“我的小屋”时先用远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极其形象而传神。
接着近看,写“小屋”在“树”的衬托下,在“美妙的绿的背景”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随后,又远观,“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
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
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
远─近─远,镜头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小屋”给人的不同的美,也使人对“小屋”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象感。
视点决定了写景的顺序和层次,视点可以转换,但不能杂乱。
有时,在描写中可加入表明观察角度的词语,使条理更加清楚。
如“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
(四)构图
古人评价唐朝诗人王维诗画时,称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
写景的诗文应讲究画面的构图,讲究点、线、面的安排。
要善于选择、组合不同形状的景点,进行合理的布局,给读者以画面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以“大漠”(面)、“孤烟”、“长河”(线)与“落日”(点)组成了一幅旷远、深邃的边塞风景画,画面洗炼、简净,粗笔勾勒,搭配协调,特征鲜明。
再看,茅盾在《风景谈》中描写“沙漠驼铃”的一段文字: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的眼帘,而且大小丁当和谐的合奏充满耳管……
这是一组连续的动态画面。
远方隐约的“地平线”,一望无际的沙漠(面),骆驼的“黑点”连成“线”,形成“方阵”,这是画面的基本轮廓,而“那一杆长方形的猩红大旗”在广袤的背景中只是一个“点”,但这一“点”是最醒目的画龙点睛之笔,“点”破了单调、呆板,使画面顿时充满了生机。
在点、线、面的组合、安排上,“点”往往是主要的,“线”与“面”作为次要的。
所以,景物的组合要注意主次、轻重,空间位置要合理。
(五)色彩
画面感也包括了对色彩的要求,色彩基调的把握是因景因情而异的,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但色彩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单一,力求丰富与和谐,要富有层次感,避免斑驳杂乱。
成功的景物描写能给人以水彩画、油画的享受。
以诗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画面构图的精巧自不待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其色彩是多么和谐,令人赏心悦目。
再如,《天山景物记》中写天然湖的句子:
“湖色越远越深,由近而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观察可谓细心,描写可谓逼真,色彩层次分明。
色彩运用最为丰富的要数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对“江流、山色、阳光”的描写了。
……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是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右面峰顶上有一片白云,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
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你看,绛紧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
两面巨崖,倒影如墨;
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
远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
……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品味一下文中加点的词语,我们不难领略到画面的色彩缤纷,领略到三峡风光的瑰丽。
作者对色彩的选用倾向于浓烈,丰富而无杂乱之感,可谓着色的高手。
(六)声音
画面给人的是视觉的感知,静寂无声的描写不免给人以单调、沉闷之感。
人们常用“有声有色”来形容生动,因此,声的描写在景物描写里是不可缺少的。
要学会给画面配“音”。
前面提到《风景谈》中“沙漠驼铃”的片段,如果没有“丁当,丁当”的驼铃声响使入“你的耳鼓”,画面构图再好,也终会给人以单调、死寂之感。
声响能打破气氛的呆板、沉闷,有如鲜艳的声彩能给灰暗的背景增添一份亮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鸣”字,是全诗唯一的声响,给全诗宁静的底色平添了一份生机。
即使是写宁静为特征的景物,或是组合的景物中没有产生声的事物,也往往需要有声响的点缀,以避免单一的视觉感,也为了丰富描写的内容。
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虽写静,但用“鸟”之“鸣”来反衬,效果极佳。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以恬静朦胧为基调的,文中第四段、第五段分别写“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画面中选用的景物是“花、叶、香、月光、灌木”,没有能发出声响的,但作者运用联想,同样给读者提供了听觉上的享受。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的联想能触发读者的联想;
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一点值得学习借笔。
(七)动态
写景讲究动静结合,既要避免纹丝不动,静如死水,也要避免眼花缭乱,动之过极。
动态的描写要适度,准确,传神。
写具有动感的景物关键在词语的选用上下功夫,一个动词的准确、传神往往能带活整个画面。
如孙犁的《荷花淀》:
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挺”字的使用可谓既得其形,又得其神,不仅写出了荷花箭的耸立之态,更传达出了作者浓烈的情感色彩。
描写对象本身是静物,可借助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静为动,或称以动写静。
如毛泽东《沁园春·
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写“石头”:
“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有的静物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促使它形成动态,加以描摹。
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动态的描写的对象“花香”与“叶子”,其本身是静态,作者的巧妙全在于“借”来了“微风”,立刻使笔下的景物神采飞扬,尽显“风致”。
(八)静态
前面说到写景讲究动静结合,静态的描写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的能给人以雕塑般的美感和震撼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就是一幅绝妙的雕刻画。
它既是写声响之静,又是写动静之静,静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心情的波澜起伏,具有浓烈的震撼力。
写静态常以客观的实写展示景物,较多采用白描手法。
初看客观、冷静,实则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或是为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
鲁迅的《药》有一段写“坟场”的文字:
微风早经停息了;
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
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微风”、“枯草”、“乌鸦”,“死一般的静”渲染出凄凉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悲哀心理。
动态的场面也可用静态来写,能带给读者更广阔的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景 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