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154765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02KB
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蝉》李商隐②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
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
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
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
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
示例二:
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诗人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
“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
“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
“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
蝉如此,“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
“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
“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
(2)李商隐的《蝉》,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
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3.阅读《渔家傲·
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2.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______”。
(填出一句即可)
1.示例: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
“长烟落日孤城闭”抓住典型景物铺排描画,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
其中既寄寓着伤感,又寄寓着豪情。
诗人以此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2.C
3.示例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巴山夜雨涨秋池
示例三:
枯藤老树昏鸦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
再用“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外战地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景象。
既寄寓了作者对塞外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而感伤,又暗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句子借“酒”抒发诗人的怀旧之感和委婉的伤今之情。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借“酒”引发诗人深沉的幽思。
C.“酒酣胸胆尚开张。
”一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展示的是豪迈情怀。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借“酒”传达诗人愉悦的感受。
据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的积累。
选择一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
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
2.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
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
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1.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
水流的中央。
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
,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
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
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
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
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5.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
托想空灵:
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
寄情高远:
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
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6.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
⑵______。
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
“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1.D
3.B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D: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9.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展现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弘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错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0.《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1.C
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
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
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注)①天末:
天尽头。
这里指夜郎。
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②过:
经过。
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
汨罗江。
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这首诗首句以“凉风”开头有何作用?
(2)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以“凉风”开头,自然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凉风”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它的悲惨遭遇愤懑不平。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凉风起天末”以“秋风”起兴,叙写了凉风乍起,景物萧疏的景象,既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又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
杜甫急盼他的音讯,但茫茫江湖,悠悠远隔,无法得到他的消息,只好赋诗怀念。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中考 语文 古诗词 鉴赏 模拟 精编 详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