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试题周周测专项演练13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42339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42.61KB
最新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试题周周测专项演练13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试题周周测专项演练13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试题周周测专项演练13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贪污腐败相比,虽然庸官懒政的“软腐败”表面上不会造成太多的经济损失,但是会直接严重损害干部队伍形象,损害党和政府威信。
B.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享受着各式各样的服务形式,但是,稍不小心,你就可能遇到你不愿意掏钱却又不得不消费,或者说是“过度”消费的情况。
C.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当代话剧《中山码头》正是为这一天特别策划创作的。
D.6月7日下午,中美两国元首第一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各自国内发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公园管理员法比安·
布伦森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条长椅上坐着的两个人最多相距50厘米,可内心世界像隔了十万八千里。
这让布伦森认识到,________
A.人和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除了生和死外,还有两个人紧挨着,并且各自关注着另一个世界。
B.两个人紧挨着,却各自关注着另一个世界,这是不是比生和死还要遥远的距离?
C.人和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两个人紧挨着,却各自关注着另一个世界。
D.不论生和死,还是两个人紧挨着,却各自关注另一世界,都是人和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速度也能达到20Mbps,①________________。
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不相上下,②________________,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
此处,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相较于3G,③________________。
5.2016年元宵节,南京秦淮灯会主景区设在夫子庙大成殿,主办方规定了游客观赏的进、出路线。
请根据示意图写一段文字,简要说明游客赏灯的进、出路线。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尽管他们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也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
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是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不同程度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
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
例如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
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社会。
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已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
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
因此,确定材料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
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解尤其重要。
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
不了解他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
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
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来弄清历史的真相。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朝中叶,虽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现存秩序的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受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的观念形态存在的基础。
D.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谁是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期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壮美包含着某种对立、冲突的因素,它在直观上表现出某些动荡、严肃、奇伟、巨大、豪放、刚正等不太和谐的状态和形式,但总体上却不给人以压抑和痛苦,而给人以自由、愉悦的感受。
这与近代充满对立和痛感的崇高之美大不相同。
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即主体要求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但不时遇到来自对象世界的某种抗拒,这就必然会使它们表现出一定的对立、冲突、矛盾色彩。
然而古典美学中,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是不存在深刻分裂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和谐的,因此,来自对象的抗拒必然会被克服,主体也就通过对对象的获得和占有显示出自己的人格高度或生命力量。
由于壮美理想是在外向性的主客关系结构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它必然要规定着审美和艺术偏重于模拟、写实、再现,是“诗在画中”,即表现统一于再现。
而优美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互依、均衡与和谐,因而一切动荡、对立的因素都被淡化和融会在宁静、整一的和谐关系中。
正因为如此,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性特征是柔婉、圆润、娇小、清丽、淡雅、自然等。
它给人的感受没有壮美感中那种亢奋高扬的情绪,而是一种单纯、平和的愉悦和享受。
优美理想的深层动因是主体在静守中同对象形成的自由关系,也即是说,主体不是通过外向的追求来实现同对象的拥抱与合一,而是在心灵的内省、直觉的感性中达到物我两忘、意境相融、形神统一、情理结合,亦即在对对象的超越中达到同对象的融合统一。
由此避免了主体在外向追觅中同客体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同客体保持一种和谐、自由的统一关系。
优美理想的这种内向性、自省性结构也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重心必然是表情的、写意的,是“画中有诗”,即再现统一于表现,形质统一于神意。
也即是说,审美和艺术不再为对象的感性特征所制约和局限,而是自由地超越着它们,在它们的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
审美理想的壮美与优美两大形态,既是相对的逻辑范畴,又是发展的历史范畴。
就整个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宋元审美文化实现了由古典壮美向优美的转化。
中唐以前,以阳刚为主的壮美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盛唐时期,充满雄浑博大之气的壮美形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中唐以后,特别是宋元至明中叶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审美理想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转型,即在刚柔结合、壮美和优美的并列中,以柔为主的优美理想以及由此规定的偏于写意缘情的表现倾向,获得全面发展和确立。
这一点从宋元时期的美学思想、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诗、散文、词、书画、杂剧、雕塑、建筑等),到实际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工艺(如园林、瓷器、服饰、饮食与茶艺等),都无不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来。
(节选自《中华审美文化通史·
宋元卷》,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壮美在直观上表现出诸多不太和谐的状态和形式,但它仍能给人以自由、愉悦的感受,总体上并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痛苦。
B.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
主体在自我实现时会不时遇到来自对象世界的某种抗拒,这使它们表现出一定的不和谐的色彩。
C.古典美学中主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不存在明显的分裂,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和谐的,主体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D.在外向性的主客关系结构中呈现出的壮美理想,必然要规定着审美和艺术表现统一于再现,即偏重于模拟、写实和再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优美强调矛盾双方的互依、均衡与和谐,一切动荡、对立的因素皆融合在宁静、整一的和谐关系中,从而表现出圆润等感性特征。
B.在优美理想中,因为主体不通过外向的追觅来实现同对象的和谐关系,而是向内静守,由此则避免了同客体的矛盾和冲突。
C.体现优美理想的审美和艺术突破了其对象感性特征的制约和局限,在对象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着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
D.中唐之前壮美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版 高考 语文 第一轮 复习 试题 周周 专项 演练 13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