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39736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22KB
经济热点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济热点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热点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坚决落实调控措施,国土资源部12月19日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
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为获取高额的土地岀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推升房价。
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该怎样认识“土地财政”?
梳理“土地财政”的来龙去脉,厘清利弊,寻求治木之策,不仅关系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关系如何防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
1.土地出让金收入逐年增多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截至目前,、今年土地出让金己破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由于土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
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
资料显示,2001年一2003年,全国土地岀让金达9100多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
2004年,收入近6000亿元。
2009年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
在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己超过50%,有些甚至占80%以上。
“'
土地财政'
是个俗称,一般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中国土地学会副会长黄小虎说,实际上,土地出让后,地方政府还能获取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营业税为主的财政预算收入,这些收入全部归地方支配。
仅此两项就占到地方税收的近四成。
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附着在土地上的收入,还有名目繁多的费。
土地从征用、出让到规划建设等环节,土地管理、房产、财政、水利、交通、人防等部门,都会收取不菲的费用。
“如果算上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会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说,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和政府信用是金融机构看好的优质抵押品。
近年来,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上,地方政府获得的抵押贷款增长较快。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
而卖地收入是还贷的主要来源。
拍卖槌一落,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甚至过百亿元的收入就来了,土地整理一下,就能到银行换取大量贷款,哪个地方能拒绝这种“快钱”的诱惑?
而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大GDP,彰显政绩,恐怕没有比围绕着土地做文章更短
的路径了。
正是认识到土地的资木和资产功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走上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经营发展”的道路。
2.过度“以地生财”害处多
在“土地财政”模式下,难免产生高价地进而产生高价房,有悖于国有土地为全民所有这一基本属性
客观地说,十几年来,“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品供给融资难,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土地财政”为人诟病,不在于地方政府由此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财政收益,而是获得这一收益的过程不尽合理、公平,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利益联接机制,最为人诟病。
“存在多年的'
土地财政'
,事实上造就了'
征地一卖地一收税收费一抵押一再征地'
的滚动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坦言。
要维持这一模式,并获取较高收益,就要压低补偿标准征地,再通过拍卖等方式高价出让。
几万元一亩征地,几百万甚至上亿元卖给开发商,征地与卖地之间的巨额利润,让不少地方以各种形式规避上级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和审批管理,违规用地时有发生,农民“被”上楼现象频频上演,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耕地保护也而临空前压力。
而房地产业是这一模式的下游出口,城市购房者最终为高房价“埋单”。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分析,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下,地方政府不但是征地的大买家、土地岀让的大卖家,还是收支的大账房。
当流动性充裕、房地产市场向好时,地方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推升地价和房价;
而当楼市岀现危机,土地交易冷清时,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压力就会增大,也能通过构筑政策防护墙,扭转楼市下滑趋势。
“2008年,各地纷纷出台缓交土地出让金等措施扶持开发商,'
救市'
风潮席卷南北就是例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机制像个失去控制的发动机一样,很难停下来。
”他说。
国有土地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如果将土地供应目标定位于地方财政的利益最大化,将有悖于其基本属性,也有悖于国有即为全民所有这一基木属性。
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下,难免产生高价地进而产生高房价,房价不断上涨,就会导致住房不断向富裕家庭集中,大多数居民家庭获得住房的能力减弱、机会减少。
“政府获取土地出让金及其相关收入的目的应是社会公共服务最大化,在缺少必要制度约束情况下,手段往往成了目的,损害了社会公平。
”叶剑平说。
“土地财政”还造成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不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从近几年情况看,房地产己成为“吸金场”,甚至一些生产服装、家电的大企业也纷纷转型做起了开发商。
“这不是好现象,毕竟,土地的增值是虚拟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来实现国富民强。
”叶剑平说。
地方政府土地抵押收入的增长,则加大了金融风险。
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
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木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o“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
当行情看涨、土地出手顺利时,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归还银行贷款,一旦房价大幅下行,土地价值必定下降,薄薄的抵押合同书力量究竟有限,银行、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显而易见。
“土地财政”的收取和使用还严重透支未来收益。
黄小虎说,各用途出让的土地达40年、70年不等,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时,按照年限累计的地租做了一次性收取并用于当期支出,虽然短时间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实质上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益,势必损害子后代的利益,相当于“寅吃卯粮”。
“土地财政”也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
“城市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就会达到70%的平稳期,'
之路只能是短期选择,绝非长久之计。
”邹晓云说。
3.“土地财政”怎么改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规土地征收行为、用好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政府也有苦衷。
一位沿海城市的官员告诉记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农村土地整理等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钱从哪里来?
现实情况是,仅靠税收远远不够。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找到了困扰多年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正确思路。
但没能很好地解决省级以下各级财政的关系问题,更关键的是,在现实运行中,财权与事权相顺应的原则没能有效坚持。
地方税体系没有成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
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上下波动。
而1994年以来,省、市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增加集中度,财力逐步向省、市集中。
“土地是地方政府拥有的最大资产,面对'
钱少事多'
的现实难题,'
土地财政'
逐步成为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王小映说。
十二五'
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的税权分配会更加合理,搞建设项目、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将逐步消除,地方对'
土地财政’的依赖将逐步减小。
”贾康说,“这两年财政部代理地方发行债券来弥补地方预算收支差是个好办法。
虽然每年仅2000亿元,但是可以置换和替代地方隐性负债,减少其以地生财的冲动。
”
有专家指出,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自然就应由政府来获得相应的土地收入,关键在于用好这笔钱,规土地征收行为,减少整个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
为加强土地出让金的管理,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将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地方预算,但仍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政策。
今年4月,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有11个市的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
去年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五个部委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地方国库,支出则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邹晓云说,在现行的制度框架,房产税也是一个增加地方稳定财源的选择。
不少国家也有“土地财政”,但不是靠卖地,而是靠征收不动产税来实现。
在房屋持有环节征税,既能给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源,也能抑制住宅投机。
只要可以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并向市场高价供地,地方政府就很难放弃对建设用地征用的垄断权。
从制度层而上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加速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缩小征地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政府征地行为是征地制度改革大方向。
”叶剑平说,国家己提岀,除公益事业以外,要减少征用农民土地,当前,要加快从法律上界定“公共利益”,同时还要打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格局,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让地方政府逐步从土地经营者的角色中淡岀,成为纯粹的管理者,而不是主导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土地财政”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谁能占领未来战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
如果我们还在纠结于房地产是不是支柱产业,还在算计着土地出让等相关收入所带来的“财务自由”,还在追求着眼前的GDP和显化的政绩,就有可能错过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复兴的宝贵机遇。
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让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目的是什么?
发展为了什么?
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了!
【经济类案例分析题】对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
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
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以“城乡一体化:
趋势与挑战一一中国'
时期的农村改革”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省市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木涵与制度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木、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逐步达到城乡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热点 案例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