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基本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107477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87KB
校本研究基本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
《校本研究基本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研究基本理念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通过以校为本的发展,鼓励学校成员对学校教育进行反省,强化学校改革的机制,实现教育理想。
我国校本兴起的直接动因是1999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校本课程的规定,它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010。
这一方式实际上是自上而下地给校本注入了发展的动力,也给创办特色型学校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一)教育科研的发展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
每一项教育科研改革成果的取得,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
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非水到渠成、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困境。
在现实中,理论往往是抽象的,是灰色的,总是无法全面解决某一具体实践问题的,也就是说,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脱节现象。
那么,何不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直面具体的学校实践,在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学校实践的结合中去探寻学校发展的方向及重新建构理论的路径呢?
可以说,关注校本,既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渴求,更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转向。
(二)学校的特殊地位促使得校本教研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
相对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而言,学校是教育中正规的、独特的机构,突出学校在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把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教育的抓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教育法令的颁布,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等,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
忽视了课堂,忽视了学校,忽视了师生关系的调整,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只能是外在的。
(三)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彰显校本教研日益重要
按照以往的思维方式或研究逻辑,常常先是由某种理论做先导,然后在学校实践中贯彻、实施这种理念;
或者先进行研究,然后加以开发,再逐渐在学校中应用。
然而,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注意到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这所学校具体的生活场景,了解其运行机制,认识其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也就是说,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为适宜、贴切。
(四)张扬个性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受到高度关注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现端倪,为知识经济提供原动力的创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创新,就必须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
这种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为经济所发动的,是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愿望所驱使的,因而也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校本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来源于个性,正是由于个性上的差异,才使得世界缤纷多彩,创新才孕育而生。
作为个体的学校来说,它的历史、内外环境、教师、学生及发展定位与另一所学校是存在差异的,而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学校的特色,各种特色的整合又塑造了一个学校的形象。
校本突出的正是个性和多样性,而不是统一性、一致性,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校存在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
具体到学校来说,没有校本,就少有或没有创新。
因此,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探索校本教研之路。
(五)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
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个人、部门、单位都没有个性可言,都是国家这台机器上的零部件,按照预设命令进行运转。
教育领域在这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管理体制下,不可能有校本,而唯有“官本”、“国本”,因为学校的所有计划、行动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框定好了,学校只需循规蹈矩,照章办事。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僵化的板块开始松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颁行,中小学校开始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推行校长负责制,与之相配套的是实行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分配制。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进入改革轨道,传统的国家课程一分为三,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
由此可见,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师资招聘等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校本意识在逐渐增强。
(六)培训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校本更加重要
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教师而言,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教师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
教师素质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以提高其理论修养,但一方面由于培训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大规模集中培训难以经常不断进行,也不能惠及每一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教师自身运用先进理念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总结,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难以保证的,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教师成长途径。
二、校本的含义
校本得以走入学校并发挥其独特作用的现实条件,是因为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当前要特别注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建设。
学校的一切办学和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为了学校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
“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并提高学校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它不会囿于一般的笼统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而会在这种决策和模式基础上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探寻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
它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不关心宏观决策和一般理论,它只是更强调从具体、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更强调已有的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更强调已有的决策和理论都必须受学校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是伪证。
(二)在学校中
“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既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真正对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社区的行政领导以及上级部门的领导等,很难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
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学校实际问题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作用。
他们积极系统的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等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
所以学校的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发展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积淀成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
(三)基于学校
“基于学校”是指要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进行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他们拥有真正的发言权。
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要把校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有机联系起来;
要相信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规划学校、发展学校。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地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虽然在学校生活中,也会出现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的情况,但这种参与意图不在于形成一个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的一个群体,而是发展成一个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学校业已存在的问题。
换一种表述方式,也就是学校以外的人员应服务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需要,他们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实际工作过程,是为了找到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路径。
校本为研究者和学校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为研究者和学校实践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结合点,或者说一个共同活动的场地。
三、对现行教学研究的思考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现行教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制度层面而言,现行的教学研究机制是以各级教研室为主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业务支撑力量。
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研究机制系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所适应的是具有超稳定特征和统一计划体制,是一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
它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采取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的教学变革时是非常有效的,其优势是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种教研机制在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点上”的教学问题时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缺乏群众性。
很多时候教学研究就是教研室的专利,学校大多被动参与,没有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氛围和工作机制。
教学研究没有发生在真正进行教育的地方,研究的内容多不是出自教学的第一线,进行的教学研究没有给学校带来个性的发展,更多地强调共性和统一,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甚至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挤压了教师的创造性空间。
在中小学教师的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
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试验:
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其次,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状况。
从行政体制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研究 基本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