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简答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01485
- 上传时间:2022-11-1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7.18KB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简答Word下载.docx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简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简答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
殿堂型构架
1)
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2)
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3)
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4)
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
5)
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
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
外观特点:
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4.宋东京城
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是宋代都城。
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
选址考虑水运交通便利。
由宫城(子成)、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
宫城也称皇城,是宫室所在地。
内城为居住区,由于其拥挤,道路狭窄加筑外城。
宋东京城城市结构完成了由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商业繁荣。
城市管理如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建置防火设施、设立各类服务行业等,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规划特点:
城市形状不方正,不规则,道路划分自发倾向
商业街的发展,夜市的出现,传统的即使想长方形商业街转变
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5.独乐寺观音阁
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
位于天津蓟县城内的独乐寺中。
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外槽面阔5间,进深8架椽。
内槽面阔3间,进深4架椽。
构架高3层,下层挑出斗栱、下檐,中层挑出斗栱、平坐,下层挑出斗栱、上檐。
其内观音像高15.4米,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雕像。
为容纳高像,下层、中层内槽都做成空筒,观音立像贯通三层,直达阁顶中央藻井之下。
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
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祈祷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减震作用
2.由内外槽斗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
3.采用递角栿、抹角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
4.斗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熊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
艺术特色:
观音阁外观显两层,台基低矮、宽大,前方伸出宽舒的月台。
阁顶覆九脊顶(歇山顶)。
阁身中部平坐、下檐深远的出挑形成立面构图强烈的横分割。
整座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峻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有亲切、易于接近的意味,颇能吻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
观音阁在尺度上处理十分严谨,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中平榑,高度都基本相等。
里面总广恰为下檐柱高的5倍,上层总广恰为上檐柱高的7倍,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定宽模数的现象。
6.晋祠圣母殿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重修,是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主体建筑。
它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廊,属“副阶周匝”形式,呈重檐歇山顶。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
为了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殿内部分深3间6椽,架六椽栿通梁,整个内殿空间无内柱,上部作彻上露明造,使殿内空间非常完整、高敞。
大殿斗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气,尤以上檐为甚。
檐口和屋脊呈柔美曲线,表现出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
7.应县木塔
又称佛宫寺释迦塔。
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大增修。
木塔为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内外槽,底层出一圈副阶周匝,整体结构为殿阁型构架。
全塔自下而上由砖石台基、木构塔身、砖砌刹座、铸铁塔刹四部分组成,木塔外观雄壮而又美丽,具有优良结构性能,是我过现存唯一的全木构的木塔,是中国现存的,也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简述应县木塔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就。
结构特点:
1.采用八角形的平面,比正方形平面减少5%的风压,有利于抗风性能的增强
2.采用底层副阶周匝,塔的总比例偏于粗壮,有利高宽比的稳定。
3.内外两圈柱形成套筒式结构(金箱斗底槽)
4.殿阁型构架,9个铺作层,9道刚性环,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5.平坐暗层内添加立柱、斜撑,把平坐柱网与其上下铺作联结成整体框架,使4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
6.门窗上加斜撑,增加了整体刚度,楼梯处理逐层移位,避免纵向断裂
7.尽量用小料,少用大料,有效减轻了塔身自重
8.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内外槽柱包砌在厚厚砖土墙内。
艺术成就:
木塔外观雄壮而又华丽。
高耸的塔身由6层屋檐、4层平坐、2层台基形成突出的横分割;
硕壮、敦厚的体量显现巍峨、端庄的气度;
层层内收递收的塔身取得总体轮廓的恰当收分;
腰檐、平坐有节奏地重复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
不同出跳的斗栱使斗栱逐层减小,强化了全塔的透视效果。
檐下斗栱与平坐栏杆相呼应,丰富了塔身的华美装饰。
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第三层)外槽柱内接圆的周长。
塔的台基面至刹顶的高度恰等于第三层面阔的7倍。
这些都显现出塔立面构图严谨。
是我过现存唯一的全木构的木塔,是中国现存的,也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8.《营造法式》,李诫
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将作监李诫编修,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它保存了宋代建筑设、建筑做法、建筑施工的系统知识。
编书目的主要是制订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为朝廷指令性的法典,用以“关防工料”,防止工程管理人员的贪污和物料的浪费。
全书包含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
共36卷。
特点为:
1)重在工程理,疏于工程设计2)制定严密的模数制——材分制3)功限定额的制定,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4)注重设计的灵活性5)广泛吸收工匠经验6)图文并茂。
9.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分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材高15分宽10分)
材分8等,一等材高9寸、宽6寸,八等材高4.5寸、宽3寸。
材分制对于统一建筑标准,建立设计规范,把握比例尺度,简化设计工作,方便工料预算,便于构件预制,加快施工进度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材分派生出“栔”高6分、宽4分,“足材”一材加一栔,共高21分。
10.殿堂型、殿阁型、厅堂型、堂阁型构架
厅堂型特点:
(1)是梁架分缝做法。
由长短不等的梁柱组成梁架,相邻两缝梁架用榑、襻间连接成"
间"
,每座房屋的开间数不受限制,只要相应地增加梁架的缝数即可。
(2)内柱上升,在每一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比内柱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增高,
(3)不规定定型的平面。
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斗拱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栱机能趋于衰退
(5)做法大为简化,显现出勃勃的生命力。
槽
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
金箱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金箱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分心槽
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逐有鱼尾形脊饰。
或称鸱是“蚩”之传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脊饰。
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已演变为兽吻。
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
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殿身
宋代建筑中重檐建筑的概念是由殿身外面包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殿身是相对于副阶而言,指上檐所盖的那一部分空间。
假如殿身7间,加副阶周匝,古代文献记录有时称此殿为9间,有时称7间。
刹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
原为佛祖墓顶之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
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腰檐
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殿堂型构架中的构件
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基于称为托脚。
平梁
宋式建筑位于脊榑下的梁,长二椽。
平棊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