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
- 文档编号:16087783
- 上传时间:2022-11-19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740.22KB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
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
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
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
秦汉时期下降为42%;
唐宋时期下降至32%;
明清时期下降至4%。
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历史时期;
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
P935文献标识码:
A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同时也是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植被覆盖度极低。
观测、实验表明,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1。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就成了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受到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5。
在今天西部大开发中,恢复和重建黄土高原植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6。
1黄土高原植被现状黄土高原受长期人为开垦、破坏,天然林草植被多已不具有连片的地带性分布,森林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残存在秦岭北坡、崤山、中条山、太行山、吕梁山、黄龙山、子午岭、陇山、六盘山等石质和土石山地,广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破坏殆尽。
目前黄土高原草地占30.5%,森林覆盖率12.0%,若去除灌木林和疏林,森林覆盖率仅6.5%。
其中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固原)森林覆盖率仅2.7%,是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已被开垦,草场资源严重退化,达到中度、重度退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8.8%,草场覆被度仅为2565%,产草量平均1500kg/hm2,一般需1hm2才能养1只羊8。
2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带性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是:
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温带半干旱草原带、温带干旱草原及荒漠带(图1)7。
各自然带的分布是:
(1)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
主要分布在渭河中游,泾河下游,宜君?
黄龙以下的洛河下游,灵石以下的汾河下游及沁河流域。
以上地区年均降水量550600mm,干燥度1.31.5。
主要包括太行山南端,吕梁山南*收稿日期:
2004-04-19;
修改稿:
2004-07-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770013)。
作者简介:
桑广书(1963-),男(汉族),陕西陇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地貌学、土壤侵蚀与治理,旅游地理的教学与研究。
E-mail:
sgs63。
图1黄土高原植被自然带Fig.1VegetationzonesonLoessPlateau端,中条山、秦岭北坡及关中平原地区。
(2)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滹沱河上游、汾河、洛河、泾河中游及渭河上游。
区内年降水量450550mm,干燥度1.41.8。
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中部、子午岭、六盘山等地。
(3)温带半干旱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桑干河上游、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流域,洛河、泾河、清水河、祖历河上游,洮河中下游。
区内年降水量300400mm,干燥度1.82.2。
主要包括吕梁山北部、白于山、屈武山、积石山东部等。
(4)温带干旱草原及荒漠带:
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中下游、祖历河下游、兰州以上黄河干流。
区内年均降水量200300mm,干燥度2.43.5。
主要包括拉脊山、达坂山等地。
3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黄土高原显域生境下的地带性植被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呈带状变化,四个植被带基本上在全新世早中期已经形成,特别是在距今30002200年的西周至战国时期已与现代植被带基本相似,其间伴随气候变化植被带界线虽有南北移动,但植被带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7。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很大,总的变化趋势是林草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的不断缩小和破坏2。
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破坏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而外,主要是人为开垦土地,人为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所以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主要是在人类生产和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按照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程度和时间先后顺序,可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分为四个时期。
3.1西周以前黄土高原植被自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砍伐林木作为原燃料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时期如山西夏县的下冯村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甘肃临洮的马家窑遗址,陕西宝鸡的北首岭遗址,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甘肃广河的齐家文化遗址都有残留的木炭,以及用木柱、木橼搭建房屋的遗迹。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烧制陶器,烧陶的燃料主要为木材。
黄土高原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不下数百处,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部渭河流域,汾河流域,西部洮河流域,说明当时这些地区森林繁茂,采集、狞猎及采伐林木都较便利。
先周?
亶父迁歧?
后以周原为中心前后历时一百多年9。
诗经?
大雅?
绵记述,?
周原瞴瞴,堇荼如饴。
?
皇矣写到?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髹其柘。
生动地描写了周原的肥沃和先周人在周原砍伐树木,开辟农田的过程,也说明当时周原森林,草原植被的繁盛。
在周原考察中可以看到,法门?
京当?
岐阳这一周原的中心区域地表以下80120cm处有一层40110cm的灰色文化层,主要为树木燃烧后的灰烬。
另外召陈发掘的宗庙遗址柱础直径达90100cm。
这些都可以说明先周时期周原及附近有可供大量、长期采伐的森林作为燃料、建材,而且不乏直径达90100cm的大树。
西周以前人类活动虽对黄土高原植被有影响,但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台塬地区,人类开垦土地,采伐林木的范围主要在聚落、城邑附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相当有限,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
3.2西周至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商末西周初年,气候的冷干化使植被带南移10。
小雅?
鹿呜描写鹿群?
食野之苹?
食野之蒿?
食野之芩?
。
吉日,史记?
秦本纪中记述周天子、秦文公驱车在陕北、陇东追逐鹿群,射杀野兔的情景,可见陕北、陇东一带有广阔的草原。
商末至战国时期,延安、离石、庆阳一线以北长期是游牧民族的分布地区,西周末年游牧民族南侵可到达关中地区,西周的灭亡就是因为犬戎南侵造成的。
在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大举南侵往往与气候突变,草场退化,植被带南移相关联11,植被带的南移使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以草原植被为主。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黄土高原南部如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被大量?
55?
第4期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开垦成耕地,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所取代。
大量的事实表明,战国时期是黄土高原植被仍保持原始天然状态的时间下限。
这一时期黄土高原的山地植被仍保持着较好的状态,山海经?
山经?
西次四经记道?
阴山(陕北黄龙山)?
上多毂柞(楮树)?
、?
申山(延河上游山地)?
其上多毂柞,其下多杻橿?
鸟山(清涧河上游山地)?
其上多桑,其下多楮(漆树)?
诸次之山(米脂佳县之间山地)?
多木无草?
号山(榆林东部山地),其木多漆?
白於之山(白于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
以上记载也被孢粉分析所证实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周至春秋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受人类活动破坏轻微,基本保持着原始天然状态。
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主体部分既有面积广大的草地,也有广泛分布的灌丛,河谷低地和山地则以乔木植被为主。
离石?
延安?
庆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植被分界线,此线以南显域性植被虽以疏林灌丛草原为主,但以栎属、桑属为主的落叶阔叶乔木占有较大比重。
此线以北主要为半旱生和旱生草原4,5。
3.3秦汉至宋元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战国后期秦的势力不断增强,向渭河上游和泾河流域扩展。
渭河流域,泾河流域天然植被被翦除,渐成农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修郑国渠,?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可见到秦汉时关中平原地区天然植被已不多见。
战国中后期赵国向今山西北部、陕西榆林扩展,使这些地区的游牧业逐步为农耕代替,原有的灌丛草原被大片开垦,秦汉时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农耕业向黄土高原的第一次大举扩展。
此次扩展对黄土高原天然植被的破坏是严重的。
例如秦统一全国后修直道,?
三十五年(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直道自陕西淳化梁武帝村附近的秦甘泉宫到内蒙古包头附近的九原郡,全长725km左右,循子午岭主脊北上,考古发掘路基残宽4.5m,所经之地森林植被全部被铲除。
蒙恬?
将三十万众?
北修长城,长城沿线兵民屯田开荒,使林草植被遭受很大破坏。
到秦末汉初黄土高原北部形成一条农牧分界线,大致沿秦长城经东胜东、榆林北、靖边北到环县一线,此线以北为游牧民族活动的草原地带,此线以南为疏林灌丛草原。
秦汉以后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黄土高原人口减少,农业萎缩,天然植被得以恢复。
南北朝初年郭仲产著秦州记,描写关中?
登陇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墟宇桑梓与云雾一片。
十六国时夏国首领赫连勃勃称赞其都城统万城(靖边县北红柳河北侧)?
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之南,未之有也?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记道,榆林东北尚有成片榆、柳,被称为?
榆柳之薮?
由此可以得出,秦汉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虽遭破坏,农耕业向黄土高原不断推进,但直到两晋、南北朝时黄土高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
唐宋时期是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隋唐初关中平原、汾涑河流域平原已没有天然森林植被2。
隋唐时期农耕业继秦汉以后达到新的高峰并不断向黄土高原中北部、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草地变为农田。
同时唐长安人口达百万以上,建筑用材,生活用柴需求量很大,除就近在终南山采伐外,还在关中西部的岐山、陇山、山西北部的离石、岚县,采伐木材,使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大范围遭到破坏。
唐末随着隋唐暖湿期的结束,黄土高原气候趋于干化,加之隋唐长达三百多年对植被的开垦破坏,黄土高原植被已发生很大变化,北部毛乌素沙漠南侵,植被带界线南移,植被覆盖度大大降低。
唐后期?
夏之属土(靖边、榆林一带),广长几千里,皆流沙。
其所产无农桑,唯畜马、牛、羊、橐驼。
天然森林植被仅保存在太行山、吕梁山、芦芽山、云中山等山地。
北宋时黄土高原植被状况进一步恶化,北宋初京城开封大兴土木,但附近的山地如蒿山、太行山南段、中条山已无林可采,采伐中心进一步向黄土高原腹地推移。
北宋初年采伐中心位于天水西北的夕阳镇,三十年后进一步西移到武山县东的洛门镇。
横山是北宋与西夏的界山,北宋政府禁止在横山采伐木材,但驻守官兵为谋利仍任意采伐,使横山?
暴雨之期,湍湍大石?
如果横山植被不被破坏,土壤侵蚀也不至如此严重。
总之,到唐宋时期黄土高原汾渭谷地等河谷平原,黄土台塬及黄土塬区已没有天然森林。
黄土丘陵地区天然植被已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尚没有达到毁灭性的程度,天然森林残存在黄土高原的石质和土石山地。
长城?
56?
干?
境第19卷史记?
货殖列传史记?
秦始皇本纪史记?
蒙恬列传元和郡县志卷4夏州逆方县全唐文卷737夏平宋史卷270高防传宋史卷266温仲舒传范文正公集卷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土高原 历史时期 植被 变化 精品 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