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抢分》新名词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082289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2.70MB
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抢分》新名词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抢分》新名词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地理之《考前抢分》新名词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1.D2.D
【解析】1.云瀑做为一个云的景观,云产生适宜条件之一为空气的高湿度,因此天气应该为湿润。
云瀑为云向下流,实则为空气的下沉运动,根据大气热力运动的基本原理,空气下沉为主应为早晨,午后地面温度高,气流多作上升运动,D正确。
故选D。
2.“河川纵横,水汽充足”表示地形阻挡,加之温度较高的空气,有利于云瀑的产生,A错误。
“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本质为大气状态多样且不稳定,这样的大气状态有利云雨的产生,也有利于云瀑的产生,B错误。
“群峰纵列,峡谷众多”说明该地地形复杂,据材料可知山口、悬崖、山岭是云瀑产生优良条件,C错误。
“怪石林立,风大云急”,大风会吹散云雾,不利于云瀑的产生,D正确。
故选D
(2018·
山东省高三月考)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
多数地方的雾凇,只是达到形成雾凇的基本条件,但吉林雾凇的形成具备了充分有利的特殊条件。
丰满大坝1942年开始蓄水,2007年底国家电监会发文将丰满大坝定为病坝。
围绕着这座大坝的安全等级评价和重建与否,争议之声未绝。
其中有学者提出:
若拆除大坝,吉林市雾凇景观或将消失。
读吉林市雾凇观测景点图(甲乙丙三地为重要观测景点)和丰满水电站剖面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乙、丙、丁三处表层水温高低比较正确的是
A.乙>
丙>
丁B.丁>
乙
C.丙>
乙>
丁D.丙>
丁>
4.下列不属于吉林雾凇形成的充分有利特殊条件的是
A.吉林冬季寒冷期漫长,低温日数多
B.江面向空中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湿度大,空气水汽易饱和
C.冬夜漫长,辐射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小
D.晴天多、微风天气多,气象条件好
5.雾凇景观或将消失的原因是
A.河流封冻,水汽减少B.河流水位下降,流速减缓,水汽减少
C.松花湖消失,调节气温能力下降D.水温与气温温差减少,不易过饱和冷凝结晶
【答案】3.C4.C5.A
【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冬季气温在-20℃以下,丁位于丰满水库的表层,此时肯定是封冻的,根据水的物理性质,水库底层的水温应在4℃左右,水库底层温度较高的水体驱动发电机发电而后流入松花江,图中丙、乙、甲三个位置都可以看到雾凇景观,说明这一河段冬季都没有封冻,丙最靠近丰满水电站,所以水温最高,乙在丙下游,水温比丙低,丁此时封冻,水温最低。
故选C。
4.结合题信息和上题分析,吉林冬季寒冷漫长,低温日数多;
松花江在丰满水电站下游部分河段冬季不会封冻,江面和周围气温温差很大,江水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大;
冬季多晴天,风力较弱,夜晚辐射降温快,水汽在周围的树枝上凝结而形成雾凇。
所以A、B、D的表述是正确的,C项应为气温日较差大。
5.结合上题对雾凇形成原因的分析,该地冬季气温在-20℃以下,拆除大坝以后,该段松花江就会封冻,江水不再大量蒸发而使雾凇的形成失去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故选A。
福建省高三二模)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6.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
7.“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
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
【答案】6.B7.C
【解析】6.由材料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B正确。
故选B。
7.“西瓜雪”现象呈现红色,与白色相比颜色更深也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升温,加速积雪融化,A、B、D说法错误,C正确。
山东省高三二模)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湖泊扇三角洲前缘地带的地层垂直剖面示意(下图)。
8.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则K1~K4期间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
A.湖泊水位B.流域内植被
C.湖水温度D.流域降水量
9.与K2时期相比,K3时期
A.沉积体坡度更陡峻B.沉积时间更短
C.沉积物颗粒更均匀D.沉积体体积更小
【答案】8.A9.C
【解析】8.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影响湖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影响到泥沙的输送距离。
一般而言,湖水水位高,顶托作用强,河流水流速下降越快,泥沙输送的距离越近,K1~K4期间沉积体距湖岸某固定点的距离变化大,表明湖泊水位变化最明显,A正确;
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进而影响泥沙沉积的厚度,但是对泥沙输送的距离影响较小,B错;
湖水的温度与泥沙沉积关系不大,C错;
流域降水量能够影响河流的输沙量,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说明河流的输沙量和输沙能力变化不大,D错。
9.与K₂时期相比,K₃时期泥沙输送的距离远,说明该时期湖水的顶托作用小,河流流速下降慢,泥沙沉积速度慢,分选性好,沉积物颗粒更均匀,C正确;
由图可知,K₃时期沉积体的坡度更和缓,体积更大,AD错;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沉积时间的长短,B错。
河北省高三二模)霜是指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汽冷却至0℃以下凝结而成。
无霜期是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一年中无霜期越长,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无霜期等值线分布图。
10.影响图示区域无霜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地势B.海陆位置
C.大陆轮廓D.纬度位置
11.图中甲地与乙地无霜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甲地
A.终年盛行干热风B.位于西风迎风坡
C.常年受寒流影响D.气温日较差较大
12.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有机农业B.循环农业
C.立体农业D.生态农业
【答案】10.A11.C12.C
【解析】10.由图可知,该区域无霜期等值线没有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也没有随距海远近而变化,且呈现闭合状态;
结合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图示地区为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带,这里安第斯山脉南北纵贯。
由此推断图示区域无霜期的长短与海拔高低密切相关。
选项A正确。
11.若甲地终年盛行干热风,其无霜期应更长,而不是更短,故A错,该地纬度较低,西风影响不大,故B错,甲地距海近,无霜期短,主要是受沿岸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强,故C正确,气温日较差较大,无霜期不一定短,故D错。
所以选C。
12.读图可知,该地无霜期空间差异较大,应根据热量条件的差异发展立体农业,该地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技术含量高、投入大的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可能性不大,故C正确,ABD错。
(2019·
广东省金山中学高三月考)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适合“爬坡上坎”。
“背篼军”指的是城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背篼军”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新疆北部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大巴山地
14.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经过研究得出,“背篼军”正逐步走向消失,下列选项能成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工资水平升高
②城市服务行业兴起
③国家户籍管理改革
④青壮年就业机会增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3.D14.B
【解析】13.背篼适合“爬坡上坎”说明“背篼军”出现的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起伏明显;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据此推测“背篼军”应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
大巴山地地形起伏大,行车不便,靠人背运形成“背篼军”;
新疆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行车方便,对人背运货物需求少。
据此选D正确。
14.城市工资水平升高,所需要的服务人群增多,对“背篼军”走向消应有促进作用,排除①;
国家户籍管理改革促进人口流动,不会对“背篼军”的发展起削弱作用,排除③;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服务行业兴起,青壮年就业机会增多,导致大多数青壮年转向其他就业岗位,②④正确。
据此选B正确,A、C、D错误。
长春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1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D.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1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B.带动服务业发展
C.降低住房价格D.改善环境质量
【答案】15.D16.B
【解析】15.据材料“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分析,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16.移民使迁入地人口增加,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如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加剧人地矛盾,促使住房价格增长,也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河北省高三一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也使农村耕地低效益趋势越来越突出。
为提高农业收益,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耕地流转。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上述材料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最科学的表述是
A.男性比例降低B.女性比例降低
C.青壮年比例降低D.村中心人口减少
18.“人口空心化”引起的耕地低效益趋势主要表现在
①播种面积减小
②机械化水平下降
③农药用量增加
④技术进步缓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推测耕地流转将会带来的变化是
A.农产品种类更加丰富B.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C.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D.人口大量向农村回流
【答案】17.C18.D19.B
【解析】17.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去打工,所以最科学的表述是青壮年比例降低,而不是男性比例降低、女性比例降低和村中心人口减少,选择C。
18.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支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播种面积减小,①对;
劳动力不足,会促进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下降不是耕地低效益的表现,②错;
农药用量增加不是耕地低效益的表现,③错;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会导致技术进步缓慢,④对,选择D。
19.耕地流转将会带来某种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专业生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对;
农产品种类不一定丰富,A错;
市场预测更准确,农产品价格波动减小,C错;
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大的解放,人口仍然会流向城市,D错。
(2017·
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月考)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前抢分 备战 高考 地理 考前 新名词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