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下册知识点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061553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9.91KB
人教版地理下册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地理下册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下册知识点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如: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商品农业:
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5.2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图5.4)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同属地广人稀的地区,它们比较接近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农产品是什么?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
2、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如水稻,小麦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业、果林业等
3、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我国东南丘陵为红壤,易种植茶树
4、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华北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平原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1、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例:
我国橡胶生产、双季稻生产、小麦的种植高限的扩展
2、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温室无土栽培、修筑梯田、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灌溉分别是对何种不利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注意的问题:
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如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它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例如:
1、城郊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2、市场需求的变化:
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该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缩小。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商品粮食生产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乳畜产品供应
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鲜花王国”荷兰(教材图5.8)
5.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地形多在沿海沿江平原地区,水源充足。
2、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⑴本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⑵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而本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⑶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⑷气候条件雨热同期(热量丰富,雨水充足)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科技水平低----农民种植水稻主要凭传统经验。
。
商品率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可以缓解人口对耕地和粮食的双重压力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二、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1)培育良种牛。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3)开辟水源(4)种植饲料
5.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一、商品谷物农业
(一)分布地区及特征: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农作物是小麦、玉米;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二)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水源、气候上的有利条件
2、便利的交通运输: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发达的公路和铁路
3、地广人稀。
4、高度发达的工业。
5、先进的科技。
二、混合农业
(一)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新颖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主要分布于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带
2、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带)的优势: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及东水西调(教材图5.19)
东水西调:
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山地的雨影区),灌溉条件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将大分水岭的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大分水岭的西侧墨累----达令盆地。
5.5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的投入——产出
投入有: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等
生产过程中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其中部分循环再利用。
产出是:
各种工业产品。
按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地位)不同分:
最主要投入因素
举例
资源密集型
原料
采掘工业、榨糖工业
资金密集型
资金
钢铁工业
劳动密集型
劳动力
纺织工业
技术密集型
知识技术
电子工业
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
科技发达地区,可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二)从产出看:
工业产品按性质分为:
重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
二、工业的发展
(一)工业的分散与集中
1、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分散。
世界工业从少数地区扩散到多数地区,从少数国家扩散到多数国家直至全球。
2、从现状分布看:
集中
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
就一个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二)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纺织工业、钢铁工业为例,说明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四)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使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产品生产方向发展;
由卖方市场发展买方市场。
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铁矿)
燃料(煤)
市场
优势区位条件
鞍钢
鞍山铁矿
山西、黑龙江等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
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
接近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
特点
有代表性的工业部门
厂址选择要求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在逐渐消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
2、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布局有吸引力。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三、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社会因素
工业区位选择(举例)
原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基地(如包头、攀枝花等)
国防的需要
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世纪末我国大力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缩小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政府补助,把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
解决就业问题、平衡职工性别构成等
海外华人、华侨乐意到家乡办厂
厂商个人的偏好
工业惯性:
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在那里
工厂搬迁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2、环境因素见教材23页图5.27
5.6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5.8传统工业区
例: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共同特点:
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
(煤铁复合体型)
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由繁荣----衰落----改造……)
一、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从教材何处可看到?
2、离铁矿区较近。
问题:
该区早期和现在铁矿各来自何处?
运输方式有何不同?
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的基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上升,而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②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
三、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网,为什么铁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地理 下册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