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041612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3.53KB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传播隔阂:
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信息社会:
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意义: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象征行为:
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4、象征性社会互动:
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象征性的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其代表学者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布鲁默、西布塔尼等人。
这种理论把人类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认为象征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象征行为不仅能够揭示人的本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对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也是考察社会传播的重要视角。
2、试述符号的基本功能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符号的意义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来把握意义的特征。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一般说来,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较容易发生变化。
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
确定外延和内涵,是为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5W”模式: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2、香农—韦弗模式:
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1、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2、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反馈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名解
1、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
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
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4、群体传播:
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5、群体意识:
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等内容。
6、群体规范:
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集合行为:
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8、群体感染:
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9、组织传播:
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10、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二、简答
1、人内传播的特性答:
(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米德“主我客我”理论答:
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
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助”理论答: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4、人际传播的特点答: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人际传播的动机答:
(1)为了满足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需求;
(2)为了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4)为了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各种精神和心理需求。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答:
美国学者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7、群体的本质特征及意义答:
(1)具有共同或接近的社会属性或目标取向;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局部社会”。
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以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这些需求和愿望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教程 郭庆光著 最新 复习 详细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