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009679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41.42KB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专题练习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五.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石兽,“果得于数里外”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七.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一寺临河干()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转转不已()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八.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实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3)盖石性坚重()(4)求之下流,固颠(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当求之于上流4.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
九.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求石兽于水中求: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可据理臆断欤臆断(3)翻译下面的句子。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众服为确论。
4.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十一.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阅十余岁阅:
__
(2)竟不可得竟:
__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4.本文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十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4分)
(1)阅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中的僧侣、讲学家、老河兵都犯了主观臆断的毛病,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B在准确地把握了流水、石兽和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之后,总算在几里外的下游找到了石兽。
C讲学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所以他敢于嘲笑不正确的做法。
D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十三.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求之下流,固颠;
“之”指代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十四.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山门圮于河()尔辈不能究物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竟不可得遂反溯流逆上矣一寺临河干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译文:
_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求之下流,固傎;
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C、求之下流,固傎;
(5)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6.1.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众服为确论。
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十七.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如是再啮: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
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十八.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
(3)不更颠乎;
(4)但知其一2.下列句子中的“之”不是指代石兽的一项是()A.其反激之力B.沿河求之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当求之于上流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文中的“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在“笑”什么?
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十九.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竟不可得竟: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湮于沙上湮: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一老河兵闻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C求之下流,同颠何陋之有D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参考图示,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现代汉语说说石兽是怎样“反溯流逆上”的5.河中石兽是通过一个故事讲明一个道理,试说说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并简要说明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一.1.
(1)划(船)
(2)逆着河水(3)果然2.
(1)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
(2)它的冲刷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而形成陷坑。
3.到河底的沙中寻找。
4.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文中原句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
(1)靠近
(2)倒塌(3)经历(4)推究,推理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其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2.“石性坚重,沙性松浮”3.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凭主观臆断。
4.
(1)水边,河岸;
终于,到底;
指洪水;
于是
(2)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3)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4)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示例:
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五.1靠近倒塌寻找通“癫”,疯狂六.1.
(1)倒塌
(2)经过,经历(3)终于,最后(4)“颠”通“癫”,疯狂(5)主观地判断2.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2)(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3.老河兵不仅考虑了流水的影响,还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因此,按照他说的,“果得于数里外”。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1.靠近一起经过划船通“癫”,疯狂停止2.D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随着暴涨的河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已所知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5.因为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下结论,而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8.1.
(1)一起;
(2)经历;
(3)因为;
(4)本来2.
(1)在那里
(2)代词,指石兽3.当求之于上流。
4.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九.
(1)p;
zho
(2)寻找;
通“癫”,疯狂;
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中石兽 完整 word 河中 专题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