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988181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9.29KB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7.可闻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
波;
次声波:
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
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
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
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
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
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可分为:
1.自然光源:
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然能发光的物体。
2
人造
人类发明制造的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
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
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运用于红外线遥控,红外线遥感(探测);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
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消毒灭菌
。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现象。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
108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108m/s。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
∠r=∠i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当一束平行的
入射光线射到
粗
糙
的
表
面
时,表面会把
光线向着四面
八方反射
这种
反
射
叫
漫
反
射。
一束平行
光射到光滑表
面上
反射光是
平行的
这种反
射叫做镜面反
射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光的反射:
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
1.凸面镜(凸镜):
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平行光线投射到凸面镜上,
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如果顺着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延伸到凸面镜镜面的后面,可会聚并相交于一
点,这一点就是凸面镜的主焦点(F),属虚焦点。
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2.凹面镜(凹镜):
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的反光罩、
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中角大);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
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
1)二倍焦距以外,倒立缩小实像;
这里所指的一倍焦距是说平行光源通过透镜汇聚的那一点到透镜中心的
距离,那么两倍焦距就是指
倍远的地方〉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
一倍焦距以内,正立放大虚像;
成实像物和像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2)一倍焦距分虚实
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
物距
u:
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像距
v:
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焦距
f: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
u大小正倒虚实像距
v应用
u>
2f2f>
v>
f
u=2fv=2f
2f>
fv>
2f
照相机
放映机、幻灯机、投影机
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
探照灯
u<
放大
正立
虚像
|v|>
u
虚像在物体同侧
放大镜
为了研究各种猜想,人们经常用光具座进行试验。
蜡烛的焰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应尽量保持在同一条高度上。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是实际光线画实线,
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
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
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我们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经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还原成
物体实际的大小)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目
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0
1.
(2)
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
℃):
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规定为100
度,在0
度和
100
度之间分成100
等分,每一等分为
℃。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
35℃至
42℃,分度值是
0.1℃。
;
,
(3)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
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
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
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AB
DE
12.
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段处于固态,在BC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
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
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段于液态,EF
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
液共存状态,FG
处于固态。
13.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相同点:
A、都要吸热
B、都属于汽化现象
不同点:
A、发生地点不同: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汽化现象;
B、温度条件不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
C、温度变化可能不同:
液体蒸发时需吸收热量,温度可能降低;
而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
变;
D、剧烈程度不同:
蒸发比较缓和,而沸腾十分剧烈。
E、影响因素不同:
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沸腾沸点与大气压的高
低有关。
17.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升华的现象:
冬天晾衣服,没有风风,低温状
态下,衣服上的冰升华,衣服被晾干了;
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用久的樟脑丸变小;
用干冰实施人工
降雨等都属于升华现象。
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凝华的实际现象有:
冬夜,室内的
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晶,集聚成冰花;
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固态
碘;
用久的电灯玻璃泡会显得黑,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
态钨等都属于凝华现象。
19.
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
转移。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
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
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
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
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
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
叫雪花),在飘落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
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凝固),
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同时,由于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有一部分凝结为水,
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
经过多次
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物体的运动知识归纳
1.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中 物理 知识点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