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解读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54028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20KB
中考语文说明解读1Word下载.docx
《中考语文说明解读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解读1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分(30%)
现代文阅读
30分(25%)
(文言文)
10分(8、3%)
12分(10%)
写作
60分(50%)
60分(50%)
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
2006年课标
较易试题
中等试题
较难试题
试题题型及分配情况
选择题
填空、简答题
50分(42%)
42分(35%)
从分值分配,试题难度和题型特点看,2007年的说明与2006年的课标B卷的说明是一致的,但与2006大纲说明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首先,2007年说明减少了选择题所占的分值比例,而增大了主观题所占的分值比例;
将文言文的分值由12分减少到10分。
但难度系数与2006年相比没有改变,符合了“保持稳定”的原则。
2006年北京中考试题分析
大纲卷
课标A
课标B
平均分
96.2
93.54
91.27
难度系数
0.8
0.78
0.76
及格率
95.2
95.3
90.3
优秀率
40.7
24.2
25.5
可以看出,市中考命题人对于难度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今年的几率应该与之没有太大的差异。
二、在题型示例中
积
累
与
运
用
字词的音形义(语境义)
语
文
基
础
文言词语解释
选词填空
关联词语填空
成语使用
成语使用
排列语序
病句
作家作品
默写
俗语运用
仿写
名著导读
图表
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综合性学习
现
代
阅
读
记
叙
记叙顺序与概括
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文段或语句的呼应
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整体的理解与感悟
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的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本合理想象
链接文段与原文本主题的比较
说
明
文段内容的概括
信息搜索与概括
说明的顺序与概括
文段内容的概括与表达效果
文段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衔接
文段理解与感受
词语的准确性
说明文结构的理解
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备却性
议
论
内容的概括
中心论点的提炼
论证及论证方法
信息搜索
文段内容的理解
文段理解
联系实际的个人感受
文中指代关系的把握
论证结构
言
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的联系
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解释加点词语的没含义
翻译句子
文段的理解与主要内容的概括
文章的理解(主要是信息搜索)
写
作
命题作文
含半命题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注意:
这里没有引用“考试内容和目标”,而是引用了“题型示例”中的题型,因为“考试内容和目标”是课标规定的,我们每个考生都应该会的所有的知识点,而“题型示例”是命题人用以考察这些知识点的最直观的命题思路,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角度。
从两年的“题型示例”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与“议论文”的考察角度相对的保持了一致。
其他都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作文题型,虽没有明确的提出“话题作文”的概念,但“文题五”“文题六”已明确的走了“话题作文”的思路。
当然,因为题目相对宽泛,以之为题目也未尝不可。
这两个示例走了一个模糊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明智的。
二、研读考试说明有哪些注意点。
《考试说明》是出题的依据。
因此我们要认真读懂它的每一个环节。
1、注意“考试内容和目标”中涉及的内容和具体的表述。
前面说过,今年中考在整体上将遵循“以标为纲,兼顾教材,保持稳定”的原则。
而“考试内容和目标”就是课标对考生所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命题人可以出题的范围,中考试题的命制是不能脱离这个范围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甚至是熟悉,这里所要求的每个知识点。
2、注意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和背诵内容的要求。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内容,就是考试的范围,因此,我们要关注其中列出的每一个作家,包括他生活的时代、国别,教材中出现过的主要作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材即可,无须与其他教材相比,而增加过多内容),而对于要求背诵的文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
因为,以现在的几种主要的考察角度看,它可能是直接出现在默写部分,也可能出现在语用部分,当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在作文部分是更好的。
而且,即使是只用于默写部分,我们也会发现,现在对于默写的要求也是非常灵活的,直接连接上下句的硬默,理解式的默写,应用式的默写,依据某个主题的专题默写……,形式多种多样,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于要求背诵的诗文要理解,要归类。
3、熟记、理解词语表中的词语
现行的考试试卷中直接考到词语的就有6到8分,在“积累与运用”部分
就占有了相当的分值。
本次说明中列出了双音节词800个,四音节词200个。
以3500字为依据,教材为素材,以全市4套教材中共有的9篇现代文为基础,利用语素进行扩展,均属于常用、可以理解的,所以,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必要,再去拓展什么其他教材的词语,只要熟记和理解自己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即可。
而且,看似很多的词语,如果仔细读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真正需要我们去查阅、记忆的词语并不是很多,因此,这6—8分等于送分,但对于优质资源校的考生,这却往往是容易失分的地方,所以要特别的注意。
4、关注“题型示例”,很多人不是很关注这一部分,实际上错误的。
因为,这是命题人出题的模式。
所以,“题型示例”中的题行一定要认真思考,抓住题型特点,总结考试规律。
同时,还要认真阅读2006年的三份试卷中被认可的较为出色的题型。
三、命题预测(可能增加什么新题型)。
所谓新的题型一般是指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与新的教学理念的,有其独到之处的,较为新颖的题型。
今年,北京将全体使用课标卷,我们将如何看待去年的三份试卷出现的题型?
实际上,北京从04年起,北京的所有区县均以进入了课程改革,在市基教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各区县都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2006年的中考中,虽有大纲卷与课标卷之分,但体现的都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的,对新理念下中考评价改革的思考,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中都有非常精彩的题目,充分体现了当今课改的理念,与全国课改的实践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课标A或课标B卷,同时也要关注大纲卷。
从近两年的全国中考题和北京2006年的三份试卷来看,新题型主要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和阅读题的开放性试题部分。
以语言能力、文学积累、对生活实践的思考与感悟为主要考察点。
在“保持稳定”的原则下,会去刻意追求新题型。
也可能是在已有题型的基础上的综合,是2006年中考中出现的优秀试题题型的一种延续、共识与发展。
所以,大家务必要关注2006年三份试卷中的这些题型:
1、2006年大纲卷中第四题,(此题考察的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又不同于以往的考查。
这道题将简单的一句话中词语运用的准确与否的判断,改为文段判断,相对增大了阅读量,增大了理解的难度,但仍然是紧紧扣住词语的理解及情感色彩的把握上,但整个题目显得灵活,而且在考查上显现出一定的梯度。
),第六题(这是今年三份考卷上的一道亮点题,此题考查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对联题,在近两年的考试中经常出现,但大多考点过于生硬。
完全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而这里即考查了对联的知识,又考查了对文段的阅读理解,在考点上,二者相辅相成。
是一道很好的检测题)。
2、2006年课标A卷中的第七题(这是一道名著导读题,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还要可以准确的对其进行评点,相对而言难度就增大了许多。
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同时强化学生在阅读中也对文本进行思考与品味。
),第八题(是古诗文背诵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仔细的阅读前后文句,明确评论的角度,在阅读理解上相应的增大了难度。
看似属于评论,但实际上还是对古诗文的理解,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点评。
)
3、2006年课标B卷中第六题中的第四小题(这样即考查了学生的积累又不
局限于课内,给了考生更大的空间,是一道较为理想的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考题),第九题(这是北京三份试卷唯一的一道仿写题。
仿写题是一道可以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的一道很好的题型,修辞手法,语言的简洁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考查。
仿写题要求关注句式,关注修辞,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句式是表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说明 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