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总复习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941931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42KB
小学语文总复习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总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总复习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喻——甲代乙例如:
我看见母亲的鬓角又添了一些银丝。
注意:
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B作为喻体的食物必须通俗浅显,使人易懂、易理解。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表述方法。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李白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
长征》毛泽东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5、反问:
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使语言鲜明有力,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反问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
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黑面孔,这怎么能怪他呢?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如此感人的场面,怎么能不让人落泪呢?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6、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
最好不要急于动笔。
7、双关
是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唐)晴即情。
(谐音双关)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实指元春、迎春、探春。
(意义双关)
8、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是为了讽刺、嘲弄和揭露,有的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鲁迅)
父母骂孩子捣蛋鬼。
9、引用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名言警句、典故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直引饮用)
呵,“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越的浪峰一对对飞越礁石,就像赛马场上奔驰而过的马群,声势浩大的风涛交织,哗然轰动。
(间接引用)
10、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鲜明地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通过对比,说明两种人不同的生命价值和人们对这样两种人的不同评价。
)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1、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突显出来,使它们互相补充或互相映衬,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偶分为正对和反对两种。
正对——两句意思相类似,表示相关或相近的思想内容。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加深读者印象,有音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有两种方式。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相关的词语隔开来反复出现,中间插上其他词语或句子。
再见了!
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13、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替代。
借代种类有四种。
(1)以特征代事物本身。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2)专用名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以具体代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陈毅)(以烽烟代战争。
(4)用工具代事物本身。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以刺刀代敌人)
(5)部分代整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李白·
唐)(以帆代船)
小学语文常见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
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
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
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
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
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但二者又有区别。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
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
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通过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对象更具准确性。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
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
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小学语文常见关联词
1.并列关系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
既……又……既……也……不是……而是……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
2.递进关系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仅……还……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甚至……
3.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需要从中选择一件。
与其……不如……是……不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是……还是……或者……或者……
4.转折关系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的意思,和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尽管……可是…
5.因果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表示原因或(结果),后一部分表示结果或(原因)。
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既然……就……
6.假设关系句子前面一部分介绍一种假设情况,后面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要产生的结果。
如果……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