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的概念和发病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37986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73.12KB
重症肺炎的概念和发病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重症肺炎的概念和发病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肺炎的概念和发病机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重症患儿的肺炎,主要指住PICU、NICU的肺炎患儿,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
重症肺炎按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3种临床状态:
(1)急性过程 重者数小时至数天内可死亡,多死于急性呼吸衰竭、肺炎休克/心衰,甚至因气道梗阻直接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或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2)危重状态 包括ALI和ARDS。
常见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后继续加重和有既存疾病的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在ICU内呼吸循环支持下存活,经二次打击,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肺部/全身的微循环障碍所致。
严格来讲,此时患儿已从肺部局部疾病转变为sepsis全身性疾病。
(3)恶性病和慢性病基础上的肺部感染状态 可反复发生肺炎伴呼衰、心衰或sepsis及其序贯状态。
肺炎伴随各种先天性/慢性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
*
1.2 关于重症肺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包括:
(1)感染和免疫机制:
各种不同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的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
包括感染、感染免疫以及感染诱发的自身免疫。
从微生态角度出发,整个呼吸道和肺脏可以视为存在微生态环境的一个特定的空腔脏器,而呼吸系统感染是局部微生态以及炎症免疫反应平衡/失衡的变化过程。
(2)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各系统病理生理机制,如肺炎呼衰、肺炎休克/心衰等脏器功能障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机制。
(3)以肺部为原发病灶引起的SIRS/sepsis及其序贯状态的发病机制。
(4)ALI/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下就应用sepsis的PIRO评估系统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发病机制及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借用sepsis的PIRO分级评估系统,并适当补充或修改其某些涵义,可以全面综合分析重症肺炎的发病机制,再找出主要矛盾。
其目的是更全面地理解小儿重症肺炎的疾病本质并指导治疗。
小儿重症肺炎PIRO分析思路,即是从内因、外因、机体反应性和脏器功能状态4个方面去分析重症肺炎发生机制。
(1)机体易感性(P,predisposition):
即导致重症肺炎的内因、危险因素和诱因。
月龄和年龄是临床医师最需关注的相关内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婴幼儿患儿占小儿重症肺炎的70%~85%。
不同年龄组的呼吸循环生理解剖特征和免疫功能发育水平明显不同。
对判断患儿的呼吸力学机制和病原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如小婴儿和年长儿分别易发生RSV毛细支气管炎和支原体肺炎)。
其次是既存疾病,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代谢遗传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等重症感染危险因素。
相反,过敏体质则提示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的梗阻性呼吸力学机制异常。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已有证据显示,某些重症肺炎患儿对其所感染的病原体或SIRS/sepsis序贯状态存在着遗传的基因多态性。
如某些小儿存在对特殊细菌的易感性和发生sepsis/ARDS的遗传多态性。
(2)感染/打击(I,insult/infection),即外因:
要根据年龄、起病场所(社区或院内),当时/当地流行病学资料对肺炎的病原体作经验性和循证医学判断。
并注意呛奶、反流误吸等非感染刺激因素。
根据病原体的基本判断分析其感染是侵袭性、内/外毒素作用还是过敏/变应性(如支原体、曲霉菌可以是侵袭性感染,也可以是过敏性感染)的肺部致病机制。
某些病毒、军团菌、支原体等细胞(内)寄生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炎症介质瀑布效应是影像学迅速进展、病情加重、发生ARDS和全身多脏器受累的原因。
另外,对实验室的病原学阳性培养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如气管内痰标本和置入体内导管血标本培养出的细菌可以是当前患儿的致病菌,也可以是定植(colonitation)或局部气道菌群紊乱结果。
(3)机体反应性(R,response):
思考和鉴别该患儿的症状体征哪些是微生物感染对组织侵入性破坏所致反应,哪些是过度的炎症反应(感染免疫紊乱)、变应性反应(自身免疫)。
从全身炎症反应角度,分析是SIRS(狭义)为主,还是CA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或MARS(混合性炎症反应),是否存在免疫麻痹状态(目前常监测CD4/CD8、CD14、NK和HLA2DR抗原等)。
这些细胞免疫机制监测和分析是进行准确免疫调节治疗的基础。
(4)器官功能状态(O,organ):
这是目前临床医师实用性和操作性最强的分析思路和治疗方法。
1.3 小儿重症肺炎与SIRS/sepsis的关系
肺是儿科sepsis最常见的感染起始部位,也是sepsis最易受损伤的靶器官。
而且sepsis及其序贯综合征也是重症肺炎最常见并发症,是理解重症肺炎及其他并发症机制和重症肺炎综合性治疗的关键点。
1.3.1 重症肺炎与sepsis及其序贯综合征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重症肺炎与sepsis及其序贯综合征的发展过程根据起病情况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或者称简单型和复杂型,即一次打击和二次打击两种类型。
原发性多见于农村地区小婴儿,可以是家庭呼吸道感染起病,常由于就诊过晚,或路途中发生气道不畅、呼吸动力不足等窒息缺氧原因直接导致心肺功能衰竭,为原发型MODS,多在急诊室就诊和抢救。
继发性sepsis序贯综合征以院内获得性肺炎、耐药性条件致病菌多见,常有既存慢性疾病或医源性致病因素。
重症肺炎并发症分析与诊断:
重症肺炎从局部气道、肺实质感染发生炎症反应,发展到远隔器官或全身性炎症反应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
同样,重症肺炎和并发症的诊断,以及sepsis序贯综合征的诊断,既不相同又不矛盾,且不能互相代替。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两者同时诊断,在指导治疗策略制定和疗效上显示出明显益处,对预后估计和医患沟通也大有帮助。
1.3.2 当前我国儿科临床在重症肺炎诊治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差别较大,因此,基层医院和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患儿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包括常见病原体、发病机制、抢救和治疗的关键点等。
重症肺炎诊断概念过于笼统:
ICD10版的诊断术语,以临床分型为主,具有可操作性,在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下应用值得推广。
在病历首页以重症肺炎为主要诊断时应进一步细化分类,如婴幼儿重症支气管肺炎、ALI/ARDS、肺炎休克、重症毛细支气管(肺)炎(或重症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见表1。
当然ICD的新版可望近年更新,国内也可结合国情重新制定相关诊疗指南。
1.3.3 目前存在的理论性问题和有待解决的临床操作性问题 理论性问题:
如重症肺炎合并sepsis的免疫机制分型;
非复杂性sepsis与严重sepsis是否属于同一综合征的概念范畴。
临床实践问题:
(1)学术名词与国际接轨:
如“肺炎合并sepsis”、“septicpneumonia”如何进行中文翻译,或在临床查房和与家长沟通中如何表达。
(2)诊治标准制定:
如有必要重新更新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休克、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分型等。
1.4 婴幼儿重症肺炎发病机制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根据婴幼儿重症肺炎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发病机制需要全面动态分析。
(1)以小气道梗阻性机制为主。
如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痰堵、气管和支气管软化等。
由于严重通气功能障碍导致CO2潴留和严重缺氧,使肺炎病情恶化,发展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2)患儿是否存在过敏体质、气道高反应性,并分析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诱因,如婴儿胃食管反流、雾化气体过凉等相关刺激因素。
(3)注意机体内环境紊乱造成肺炎病情恶化。
包括有效循环血量、酸碱平衡、水电解质、血糖等状态有无异常。
如重症肺炎合并休克时,常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加之呕吐、腹泻,循环状态更加严重。
治疗应扩充血容量,改善循环状态。
而非只用强心药和利尿剂。
小婴儿有效血容量不足时,需要从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对扩容治疗的反应是重要的验证手段。
(4)心率和呼吸增快机制的分析:
应避免静止、简单地只用呼吸、心率绝对值作为判断呼衰和心衰主要指标,也要避免以单次的血气或床边多普勒超声心动测定数值作为呼衰、心衰的惟一判断指标。
应结合整体情况全面分析、动态评价。
婴幼儿肺炎患儿
存在着多种非特异性(有时尚不能完全解释)的心率增快因素。
包括:
轻度缺氧、发热、气道不通畅、液体摄入量不足、炎症刺激、各种机制的心动过速、医源性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目前临床上存在较普遍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断过度和忽视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肺炎合并休克的早期诊断倾向。
应该说缺氧、气道不通畅、呼吸衰竭、休克和全身衰竭状态等是基层急诊遇到的婴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或诱因。
肺炎休克是院内重症肺炎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
2 肺炎病原学的变迁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病原学的差异很大,了解这种差别对合理选用抗生素尤其对初始经验治疗有指导意义。
CAP常见病原包括细菌、病毒、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真菌和原虫等。
病毒病原:
在儿童CAP病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婴幼儿、在肺炎初始阶段,这也是小儿CAP病原学有别于**的一个重要特征。
常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偶有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偏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
病毒病原有明显地域性和季节性、可呈流行特征。
首位病原依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是副流感病毒1,2,3型和流感病毒甲型,乙型。
鼻病毒是小儿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也是年长儿CAP和诱发哮喘的重要病原。
病毒病原可以混合细菌、非典型微生物,免疫功能低下者还可能混合真菌病原。
单纯病毒感染可占小儿CAP病原的14%~35%。
病毒病原的重要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儿科临床必须注意并警惕新发病毒、变异病毒造成CAP的可能,如SARS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
细菌病原:
儿童CAP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仅5%~15%,获得合格的痰标本困难,又不可能常规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或肺穿刺术以明确病原学诊断,因此较难估计细菌性CAP所占的比例。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小儿CAP以细菌病原为重要,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卫生条件的差异必然影响CAP病原的构成比。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小儿CAP细菌病原谱,常见细菌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包括b型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此外还有表皮葡萄球菌、结核分支杆菌、肠杆菌属细菌等。
肺炎链球菌是各年龄段小儿CAP的首位病原菌,不受年龄的影响;
流感嗜血杆菌好发于3个月至5岁小儿;
而肠杆菌属、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6个月以内小婴儿。
非典型微生物病原: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小儿CAP的重要病原,其中前两者是学龄期和青少年CAP的重要病原。
肺炎支原体是5~15岁儿童CAP常见病原,约占儿童CAP病原10%~30%或以上。
MP感染每隔3~8年可发生1次地区性流行。
沙眼衣原体是6个月以内尤其3个月以内小儿CAP的常见病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症 肺炎 概念 发病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