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谜语的始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91918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46KB
中国谜语的始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谜语的始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谜语的始源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荀子《蚕赋》对后世的咏物诗和民间谜语影响很大,历代不少谜家认为它是我国物谜的开端,谓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射覆,就是事先把文字或瓯盒或盒匣覆藏起来,然后通过占卜来猜所覆物件,它是隐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游戏。
文学家东方朔是当时隐语射覆的代表人物,班固《汉书》和张英《渊鉴类函》等书都有他射覆活动的记载。
李昉《太平广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尝以隐语召东方朔。
时上林献枣。
帝以杖击未央前殿槛,曰:
叱叱,先生束束。
朔至曰:
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乎?
朔见上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束束枣也,叱叱四十九也。
可以看出,这一隐语采用了现代谜语的拆字法,又辅以动作和象声,略有几分文义谜的特色。
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
捷悟》记载: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娟,幼妇。
外孙,齑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
解否?
答曰:
解。
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
令杨修别记所知。
修曰: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
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
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段曹操与杨修猜碑的故事是虚构的,史实上,曹操和杨修并没有到过曹娥碑的所在地──浙江会稽,虽然如此,但根据《世说新语》的问世时间,至少可以肯定,南北朝之前就有了这条文义谜。
东汉末年,图谶异常盛行,而作为预卜将来、荒诞玄虚的谶语则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拆组合的,在这种情况下,离合体文字诗谜萌生了,东汉献帝时期的孔融首创了鲁国孔融文举六字。
到了魏晋时期,离合体文字诗谜已十分盛行,作为一种文体活跃于文坛,风靡一时。
随着离合体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增损体应运而生,并且能够结合最早出现的会意体,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
据李百药《北齐书.徐之才传》记载:
北齐徐之才,聪辩强识,有兼人之敏。
公私言聚,多相嘲戏。
有一次,他戏王昕的姓为有言则,近犬就狂,加颈足而为马,施角尾而为羊。
仅仅四句,就使王字跃然而出,极尽嘲戏之能事。
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谜史上的第一个谜字,当时的诗人鲍照在他的《鲍参军集》里,收入了自作的《井龟土三字谜》。
井字谜是这样的:
一形一体,四支八头;
一八五八,飞泉仰流。
前三句用离合,后一句会意更进一层喻示井。
谜书的出现标志谜语的日趋成熟。
战国时期,我国就已有专门记录隐语的书刊,刘向《新序》云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班固《汉书.艺文志》亦云隐书十八篇。
南朝齐末,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著成了《文心雕龙》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中《谐隐》是首次研究谜语的文章,它对南朝以前的有关谜语作了精辟的论述。
如对谜语的产生、定义和特点,他作了这样的论述:
自魏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复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
纤巧以弄思,试察以衔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汉魏南北朝以来,隐语化而为谜,当时的文人雅士从民间汲取营养,创作和发展了会意离合和增损等谜体,这不仅丰富了同一历史时期谜语的内容,也为以后谜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时期,中国恢复了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逐渐融洽,谜语活动比前朝更加活跃,广泛用于社交和生活之中。
到了唐朝,谜语开始兴盛。
据唐.郑处海《明皇杂录》记载:
天宝三年,秘书监贺知章告老还乡,临行前唐明皇问他有何要求,贺说:
臣有男未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乡之荣。
明皇听后笑道:
为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
卿之子,必信顺人也,宜名之孚。
贺知章高兴地谢恩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才省悟上何谑我也。
我是吴人,孚乃爪下为子,岂不呼我儿爪子也。
戏弄于离合和会意之中,实在精巧绝妙。
又据唐·
段成式《庐陵官下记》记载:
曹著机辩,有客试之。
因作谜云:
一物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行也坐。
著应声曰:
在官地,在私地。
亦作谜曰:
一物坐也卧,行也卧,走也卧,卧也卧。
客不能对,著曰:
吾谜吞得你谜。
客大惭。
客人出的是蛙,而曹著作的是蛇,故有吾谜吞得你谜之说。
唐代有相当数量的谜语故事,这是它前面几个朝代所没有的,如李公佐《谢小娥传》的以谜圆梦,吴处厚《青箱杂记》的揭唐石碑谜,冯翊《桂苑丛谈》的揭题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社会上各行业的市语典故,已十分丰富并广泛流行,所有这些,都促进了谜语的繁荣,为两宋谜语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谜语在宋代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京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集中发达的地方,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北宋的汴梁出现了专为伎艺演出服务的场所--瓦舍。
谜语属于百戏之一,通过商业和伎艺场所的传播得到空前普及,制谜和猜谜之风非常盛行,涌现了一大批谜语艺人,如马定斋、霍百丑、张山人、胡六郎和魏大林等。
早在隋唐时期,正月十五张灯已成为民间习俗,到了北宋,元宵佳节更显得热烈隆重,据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门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对,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为金所逼,迁都临安后偏安一隅。
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每年都要国人在元宵节张灯结彩,大事欢庆,所谓南宋时观灯独盛,趁这个机会,一些文人学士便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话,戏弄行人。
至此,灯和谜发生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诞生了灯谜。
这时的灯谜,是指写在灯上的谜语,而不是专指现在的文义谜,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随着灯谜的出现,兴起了灯谜组织,当时的京城临安成立了谜社,据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
隐语,则有南北垢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
谜语、习诗之流,萃而成斋。
谜社的成员都属飞诗之流的文人,他们或以谜相酬和,或以谜相嘲戏,或品谜玩隐,或著书立说,继往开来地共同推动了谜语的发展。
谜语形式的多样化是宋代谜语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字谜、物谜、画谜、印章谜和人名谜主宰了当时的谜坛,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猜谜体制,如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和调爽等。
宋代流传下来的谜语不少,到目前为止,从各种古籍中搜集来的就有七十多条,这些谜语大多是以诗词为面的。
北宋王安石,不仅是位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谜语专家,在谜语制作方面,他技艺娴熟,高人一筹,宋代的一些野史记录有他的部分谜事活动和谜语作品,如以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
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
分别射贺和资二字。
又如以常随措大官人,满腹文章儒雅,有时一面红妆,爱向风前月下。
猜物谜印章。
在隋唐谜语的基础上,宋代的画谜和实物谜有较快的发展,这里引用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两则谜语故事,可以窥见一斑。
据《东坡集》载:
东坡即拾一片纸,画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长柄笊篱,与佛印云:
可商此谜,佛印沉吟良久:
莫不是《关睢》序中之语欤?
东坡曰:
何谓也?
佛印答曰: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非此意乎?
吾师本事也。
相与大笑而已。
又据《丹铅杂录》记载:
佛印持二百五十钱,示东坡云:
与你商此一个谜。
东坡思之,少顷,谓佛印曰:
一钱有四字,二百五十钱,乃一千个字,莫非《千字文谜》乎?
佛印笑而不答。
宋代文人多好治印篆刻,讲究印学,出现了印谱,从而了最原始的印章谜。
据宋·
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宋著名词人姜夔以自己的姓名作谜而刻于印上,印文是这样的鹰扬周室,凤仪虞廷。
首句引用《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隐姜尚的姜,尾句引用《尚书》夔曲乐,凤凰来仪,隐夔。
姜夔的印章谜是一种创举,它为后来印章谜的发展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人名为谜底素材的人名谜在宋代已是见其形,日见其多,在谜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宋.彭乘《墨客挥犀》录有这样一条人名谜: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词语含蓄艳丽,情意缠绵,每句隐含一位唐代诗人,他们分别是:
贾岛、李白、罗隐和潘阆。
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谜语在宋以后并没有中止和消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在各种各样的谜事活动中,文人学士一直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宋、金、元三代都有谜集刊行,宋元年间有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和王安石等人刊集成四册的《文戏集》,金章宗年间有四川人杨圃祥主编的《百斛珠》,元至正年间有浙江人朱士凯编集的《包罗天地谜韵》。
由于受时代风云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元朝时期的谜语暂处于低潮,数量不多,虽然这样,但当时仍不乏上乘之作,如大诗人萨都拉创作了一则物谜,见于他的《雁门集》:
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肃肃,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安得大柄居吾手,去履东西南北之行人。
谜底是伞,以谜言志,制谜技巧非同一般。
正月十五观灯作为民俗始于隋唐,而谜语作为元宵佳节的游艺则始于宋朝,以后历代相延成风,到了明朝已遍及各地,成为元夕不可缺少的点缀品。
元宵期间,猜谜语的气氛异常热闹,盛况也是空前的。
据刘侗《帝京景物略》:
正月八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
有以诗隐物幌于寺壁者,曰商灯。
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
又据阮大铖《春灯谜传奇》:
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
纸条儿标写停停当。
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
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
这展现了当时猜谜活动的情景。
明朝的谜语形式丰富多采,在继承了宋以来的文字谜、人名谜和事物谜等几种形式的基础上,谜语的体例制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如文学家黄周星首创了酒令体谜语。
这种酒令体谜语,谜面如诗似词,在酒席中轮流出谜猜射,以代酒令,猜中为胜,猜不中为输,输者罚之以酒。
酒令体谜语的创立,使得谜语不受元宵、中秋等节日的时间制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活动。
黄周星有条人名谜:
忽然冷,忽然热,冷时头上暖烘烘,热时耳边声戚戚。
打三国人名一,谜底:
貂蝉。
古人常以貂皮制帽,故以冷时头上暖烘烘隐射貂。
每逢热天,蝉就在树上高声鸣叫,故以热时耳边声戚戚隐射蝉,开头两句与后面两句相互呼应。
明朝的谜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当时已采用了四书上的文句作谜,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步,谜语的质量不断提高,有些谜作,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谜语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