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14509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43.40KB
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表格知识点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本原因: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经过
①开始标志: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②英军攻陷定海,北上直逼天津。
③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④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
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无能。
英国的强大。
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南
京
条
约
1842年8月
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危害: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有利于外国资本的输出到中国)
议关税
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
二
次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1860年
侵略国家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名称由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攻占广州—北犯天津—进入北京
侵略者罪行
(1)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砸、烧)1860年10月
(3)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俄国
侵占
我国
大片
领土
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多平方千米。
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
领导人
洪秀全、李秀成等人
过程
①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
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建立与清朝对抗的政权。
③北伐和西征。
④1860年,青浦大捷,重创洋枪队,重伤华尔。
⑤1862年9月,慈溪战役,严惩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结果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3课
收复新疆
背景
(新疆被
侵略)
19世纪60、70年代
侵略
1、俄英企图争夺新疆
2、阿古柏侵略新疆
①1865年中亚浩罕国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
②阿古柏攻占天山南路各城。
③阿古柏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
④攻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把侵略势力扩展到北疆。
3、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收
复
新
疆
海防
塞防
之争
及主张
海防派:
李鸿章,主张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塞防派:
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同等重要,力主收复新疆。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
棠收
复新
策略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批进入新疆——②清军收复乌鲁木齐,攻占吐鲁番,挺进南疆——各族人民支持拥护清军,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清军收回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意义
推翻了阿古柏伪政权,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政权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收回了新疆,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巩固了统一。
胜利
左宗棠的坚定决心;
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
朝野爱国人士的赞同;
采用了正确的策略等。
材料
舆榇亲征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收回
伊犁
为收复伊犁,清政府派人赴俄国交涉。
19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复伊犁。
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北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新疆设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
午
中
日
1894—1895年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得名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名。
主要
战役
(1)1894年9月,黄海大战。
邓世昌壮烈牺牲
(2)辽东半岛战役,日军进行旅顺大屠杀。
(3)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
条约
1895年4月
人物
日本:
伊藤博文
清政府:
李鸿章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失去更多领土主权)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增辟通商口岸。
(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其他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公”是指邓世昌
大题总结
1、甲午战争时的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清政府为什么战败?
你有何启示?
原因:
(1)、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
(2)、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
(3)、清军军备的松弛落后;
(4)、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
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
外国传教士的猖狂。
1898年兴起(山东兴起)——1900年高潮(发展到京津)——1901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口号
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
剿杀——利用——剿杀
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列强想进一步侵略中国
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前期:
西摩尔(英国人);
后期:
瓦德西(德国人)
1900年,侵略军大沽登陆——绕天津攻北京——廊坊战役——攻占天津——攻占北京。
辛
丑
1901年(是旧历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
1、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使清朝更加贫困,人民负担更重。
)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有利于列强对清政府实行武力监督。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
《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
题
总
结
1、《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中国无管辖权。
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2、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
洋务运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代表人物
中央代表:
奕
地方代表:
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
容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军事工业)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最大的军事工业)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2)
民用工业————求富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
筹建海军: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
兴办新式学堂
目的:
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第一所学堂:
1862年,京师同文馆
作用:
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3)洋务派缺乏有力、健全的领导核心;
(4)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启示
1、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必须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2、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第7课戊戌(wuxu)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
序幕: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1895年
主要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内容:
反对同日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影响: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开展
1、创办报刊——《万国公报》
改名:
《中外纪闻》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运动
2、组织团体——强学会
北京
活动:
定期集会讲演
机关报:
《中外纪闻》
意义: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
戊
戌
变
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上册 表格 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