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07635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94KB
北京市大兴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市大兴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兴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
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
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
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
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社会发展、③。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3分)
答:
①②③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
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
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
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
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
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
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
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丙】。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
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
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
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
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
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
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矜(jīn)持:
庄重严肃。
B.攻讦(jié
):
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温柔敦(dūn)厚:
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
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3分)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甲】B.【乙】C.【丙】D.【丁】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
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492座。
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
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
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
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
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
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依山开凿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D.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
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共17分)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①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
“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
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
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
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
”公曰:
“博士弟子言是!
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
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资饩之田几区?
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
其试士之期月几日?
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
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
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
“是不可以无记。
”谨按:
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
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
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
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
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
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
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
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
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
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
“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
”而属余为之记。
呜乎!
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
①侯方域:
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
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
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
③范文正公:
指范仲淹。
④先太守郑公:
即郑三俊。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沿:
承袭②资饩之田几区饩:
粮食
③归之名公钜卿钜:
有名望的④具趣所司趣:
通“促”,督促
⑤垂四十年垂:
流传⑥未竟厥施竟:
最终
⑦犹过书院过:
拜访⑧其勒石为碑勒:
刻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储归之材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B.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属余为之记
C.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
D.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其何敢辞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1)从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大兴区 三年级 一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