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03925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02KB
简明中国教育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简明中国教育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教育史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第1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
第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第二,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第三,由于王室、诸侯都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了各诸侯国的重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地吸引力。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其办学特色:
第一,学术自由。
第二,教师待遇优厚。
第三,学无常师。
第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影响作用第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第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第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私学产生的意义:
第一,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就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救出来。
第二,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大的变革。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简答:
1,教育的社会功能
其一:
与政治的关系,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为政以德。
”
其二:
与经济的关系,“庶富教思想”、孔子初步意识到了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
其三:
与军事的关系,他把:
“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
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是立国的根本,有一定道理。
具有极大片面性。
其四:
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先天素质,‘习’即习染。
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因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
关于教育的对象
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三:
关于教育的目标
西周时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与军事人才。
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
四:
关于教育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白含量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
《论语·
述而》云: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孔子的教学内容论有三方面的特点:
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其二,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的自然知识的研究与传授较少。
孔子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总之,孔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很大,一是要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细心观察,有的放矢,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
二是对学生既要有共同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长,适应个别差异性,使各尽其才。
启发诱导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矛盾。
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的表达了启发式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时机,要“当其可”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易过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学思并重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
孔子本人就是勤奋好学,‘每事问’‘无常师’。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立志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信,信必果”。
改过迁善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不贰过”。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不耻下问”“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教不倦,仁也”。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历史影响
历史贡献
第一,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在教育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第六,提倡尊师爱生,树立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第3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性善论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这是论述全部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教育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孟子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指出了理想人格——‘大丈夫’的主要标准:
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持志养气。
第二,反求诸己。
第三,改过迁善。
第四,刻苦锻炼。
四,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自求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专心有恒。
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第三,启发引导。
第四,循序渐进。
第8节《礼记》中的思想教育
一,《大学》中的思想教育
《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的纲领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非常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一刀的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制。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也包含着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其二,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五个阶段。
其三,关于教育途径。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
自诚明,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其四,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
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兑命》曰:
‘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尊师重道
儒家一贯提倡尊师,认为尊师才能重道,要重道必须尊师、《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三,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豫,时,孙,摩
第一,豫就是预防
第二,时就是及时
第三,孙就是顺序
第四,摩就是互相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五,启发诱导
第一,道而弗牵
第二,强而弗抑
第三,开而弗达
六,长善救失
一,问答
二,讲解
三,联系
四,类比
第2节汉代文教政策
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他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明 中国 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