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苏园六纪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901912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3.73KB
完整word版苏园六纪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word版苏园六纪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苏园六纪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
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
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
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
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
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
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一)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
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
“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
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身的幽静与深邃。
苏州园林,恰巧是闹中取静的典型。
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静,而且可以从今日寻到昨天。
倘是沿着那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
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迈进明朝。
苏州的园林,大致可分为王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河驴)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王家园林。
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胜,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
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
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
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
这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抹绚丽的霞光。
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
文征明还亲自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
他手植的紫藤,历四百余载,如今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
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
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
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于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明清以来,江南文士的心态、志趣、高度的文化修养,几乎都凝结在苏州园林之内,这是一个文化上的富矿。
苏州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
(二)
枫桥,本不过是苏州城一座普通的桥梁,因张继的一首仅28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枫桥也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
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
800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
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
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
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
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便是诗人在石湖隐居期间的作品。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
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
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
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像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控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
现在的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父,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的官场文人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
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
许多学者说,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也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影响的人,倒不是太多。
因为苏州文人不愿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幕的是陶渊明、嵇(机)康、阮籍(急)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
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
“沧浪渔父”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
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
“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
”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yijidn犹言以后表示时间在后。
),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
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
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厚,以草本华滋,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湿润润的良田沃土。
(四)
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
清代112位状元中,江苏就占了49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
而获取进士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历尽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文人官宦们,这才想到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
对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
这一种至明清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
门第”。
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晴之笔。
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明朝初年,苏州水镇周庄出过一位富翁沈万山。
说他富可敌国,亦不为过,因为朱洪武整修金陵城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出自沈万山。
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富甲一方的他没有给历史留下哪怕是一亩园林。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两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
这藕,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五)
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要把大自然中最美的一环吸收进来。
所以这是个学问。
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
所以,要真正欣赏苏州园林,的确是不简单的。
它是一个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
苏州园林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间的内涵,变化却很丰富。
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优点。
苏州园林妙啊,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标榜,这是客观存在的。
构成苏州园林的包括许多诗人、画家、高层次的工匠,以及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缺一不可。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水榭,苏州的民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
明四家的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
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哪一种形式更能代表苏州。
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
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
“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榻床;
香盒炉瓶排竹几(机),单条半假董其昌。
”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艳)品,也似乎毫不妨事,只要能代表风雅就好。
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
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
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
这烟水迷蒙的城市,若仅仅是物产丰富,马可.波罗绝不会
说:
“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六)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
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即使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复制的一模一样,但那些古树却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
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
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
历史的颓垣(元)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第二集《分水裁山》
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做“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古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它们做了定位。
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
烟波浩渺的太湖,向以盛产太湖石而名传遐迩。
这种石头,由于长期受风水冲刷,纹理纵横,形态奇巧,成为造园者的首选。
历代文人曾对太湖石的审美特征做过精辟的总结。
在这些总结中,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所做的概括,显然高人一等。
这四个字便是“瘦、漏、透、皱“。
瘦,显示挺拔的风骨;
漏,显示畅通的血脉;
透,显示剔透的意态;
皱,显示多变的英姿。
欣赏石头有一种通常的趣味,就是专看那些石头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像”还是“不像”。
而对太湖石的欣赏,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态给人留下了更为充分的想象。
那嶙峋的棱2角,奇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版苏园六纪 解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