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docx
- 文档编号:1589657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5.92KB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每个单元教材分析共九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本单元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教材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4.建议用2课时教学。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2.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教学难点
利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有些概念如质数与合数,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在本单元中,2、5、3的倍数特征,100以内的质数表,以及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课题。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让他们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²、1cm'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³、1dm²、1cm'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容积的概念,并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上述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编排体系及内在联系如下表所示。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
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引人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
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材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表。
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或缺的作用。
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
教学在方格纸上画旋转90°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比如三角形,放在方格纸,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
然后讨论三角形上的两条边转动了哪里,由此逐步引出画图步。
之所以先"转"再"画",是由于动手旋转学具比画图容易。
教师在确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除了依据课程标准,从整体上巴握教学目标的"度"之外,还应参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否则,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欲而不达。
建议用3课时教学。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教学时,应通过观察、分析、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理解并发现算法的过程。
使学生明白: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相加、减就可,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也就是转化为相同的分数单位就可以了。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析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数据分析观念,具体编排如下表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
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
如折线统计图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
条形统计图除能直观地表示数据外,也可以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只是不如折线统计图直观、明显。
但通过对比,可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因此,教材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数据,再将这些数据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一方面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凸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再如,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编排沿用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思路。
由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较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可以同时看到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数学 下册 每个 单元 教材 分析 九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