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考试重点历史专业必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888476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61KB
世界近代史考试重点历史专业必备Word格式.docx
《世界近代史考试重点历史专业必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考试重点历史专业必备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用复式簿记;
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
观念上的转变;
股份公司的出现)
(4)专制政府的支持。
3、影响:
(1)商业革命---表现: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
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加;
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涌入,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日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广大农民日益贫困。
二、教皇子午线
教皇有权力决定尚未被基督教统治者所占领的土地的主权归属。
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时,西班牙宫廷害怕葡萄牙和它争夺这个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
1493年5月4日,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且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三、文艺复兴
1、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具体表现为:
第一,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第二,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第三,在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
第四,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
第五,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提倡所谓“公民道德”,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就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第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
第七,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
2、意义:
(1)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起人的觉醒,是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2)它唤醒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积极:
(1)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为资产阶级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提供精神指导;
(2)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3)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和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4)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世俗哲学的兴起、政治学说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缺陷:
(1)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huan)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态度,而不愿走宗教改革道路;
(2)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
四、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君主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
其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发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背景:
(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
(2)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
(3)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4)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腐败的披露,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反对天主教会及实行改革的有力依据。
3、路德教派:
路德教派创始人是德意志人马丁.路德,其中心观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具体来说:
第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
第二,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实际上就是否定教皇的权威,而肯定《圣经》的权威。
其受到教皇的反对和打压,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但是路德教派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且日趋保守,终被广大平民、农民抛弃。
1529年斯拜尔会议召开,天主教诸侯和路德教派诸侯在反对异端禁令方面争执不下,终于1546年双方爆发战争,于1555年达成《奥格斯堡和约》,确定“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新教得到正式承认。
五、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胡格诺战争(法国):
16世纪2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并且与专制君主对抗。
北方有分裂倾向的大封建贵族则仍信奉天主教,他们与王室关系密切,打着“保护王权,保护天主教信仰”的旗号,反对南方的胡格诺教贵族。
南北两个封建集团的矛盾由教派冲突酿成争夺王权的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62-1598)。
战争中两派相互残杀,胡格诺派在在南方建立了胡格诺联邦,天主教贵族则在北方建立了天主教神圣同盟,使全国陷于分裂混乱状态。
混战中,天主教集团首领吉斯.亨利和国王亨利三世先后被刺死,胡格诺集团首领波旁.亨利于1589年即王位,称亨利四世,开始了法国波旁王朝的统治。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暴动起义不断,被长期内战削弱的封建贵族集团,慑于人民起义的威力,彼此妥协,迅速投靠国王。
1593年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次年加冕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战争遂告结束。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也让胡格诺教徒享受宗教信仰自由,并有权担任国家官职,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合法地位。
内战使法国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国家财政濒于破产。
2、圈地运动(英国):
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
圈地运动日益普遍,影响日益扩大,逐步成为一个圈地运动。
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奴隶制的瓦解和农村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促成的,而本国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毛纺织业的发展则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国内外市场对羊毛的需求激增,羊毛价格上涨,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圈占农民的土地,在圈地过程中,土地关系、农业经营方式和耕作制度都发生了变革。
圈地运动推动英国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圈地运动也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在少数人致富的同时,有大批小农失去了土地,沦为工业或农业雇工,有的被迫乞食流浪。
3、伊凡四世改革(俄国):
(1)召开“缙绅会议”,编纂、颁布新法典,加强中央的司法审判权和行政治理权,限制地方权力;
(2)改组中央国家机关,设立分掌各部行政事务的衙门,组成政府的官僚机构,彻底废除旧机关,并限制大贵族和教士的课税特权;
(3)地方上废除总督制,由中小贵族和富裕阶层中选出的地方官和法官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
(4)颁布《兵役条例》,实行军事改革,大、小贵族都按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量全副武装的骑兵,取消大贵族的军事特权,中小贵族在服军役方面取得平等的权利;
(5)一方面用酷刑、流放甚至绞刑来打击大贵族的反叛行为,另一方面推行“特辖区制度”,企图铲除贵族分立势力的根基。
---影响:
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中小贵族和城市富裕阶层的支持下巩固确立,大大削弱了大贵族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另:
特辖区制度:
特辖区制度是伊凡四世实行的打击大贵族、巩固沙皇专制统治的特殊措施。
伊凡四世把全国土地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两部分,中央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被定为特辖区,由沙皇直接管理,特辖区内原属大贵族的世袭领地一律改为王室领地,分封给为沙皇服役的中小贵族。
其余远离中央的边陲地区则被定为普通区,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凡在特辖区被没收了世袭领地的贵族,可以在普通区获得土地作为赔偿。
为对付大贵族的反抗,伊凡四世建立特辖军团,用来镇压大贵族。
这一措施巩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打击了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
4、尼德兰革命:
(1)背景:
①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表现为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土地;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
市民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贵族阶级分化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工工场主和一般商人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知识分子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要求以加尔文教派的教义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在深受封建压迫的农民和雇工中有较大影响,他们是尼德兰革命的主要动力;
③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压抑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劳动群众也深受其害,尼德兰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同西班牙专制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
(2)过程:
以人民群众的破坏圣像运动为开端,北方游击战争,取得独立,在北方带动下,南方也爆发起义,南北双方达成根特协定,激进的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此不满,爆发新的起义,西班牙趁机反扑,南方革命失败,南北分裂,1581年7月26日,荷兰共和国成立,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荷兰共和国正式得到国际承认。
(3)影响(评价):
①尼德兰革命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这次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和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在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③但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还不成熟,尤其是南方的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对西班牙还有一定的依赖,因此在斗争中软弱动摇,甚至投降背叛,不能领导革命成功;
④北方的革命也有一定的不彻底性,革命后,政权掌握在富商和贵族寡头手中,政治上还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特点,总督形同国君,职位由奥兰治的威廉家族世袭,连激进的资产阶级也没有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言论自由。
这种情况使共和国的改革难于顺利进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破坏圣像运动:
尼德兰人民群众不满西班牙的反动专制统治,1566年8月11日,大规模的起义首先在佛兰德斯的一些工业城市发生,以天主教会为主要打击目标。
群众冲进教堂和修道院,以工具作武器,捣毁圣像和遗骨,没收教会财产。
起义来势迅猛,几周内就波及不拉奔、荷兰、西兰、佛里斯兰等12个省区,参加者达数万人,被毁教堂和修道院达5500座,并焚烧了一些债据和契约。
这次起义史称“破坏圣像运动”,其实际上是尼德兰革命的开端。
第二章
一、棒民运动
1、背景
(1)在英国内战的初期阶段,议会军内部妥协并且在军事上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
(2)人民反封建的意识进一步增长,要求民主自由的刊物不断发行,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2、过程:
这是西南各郡群众起义在农村的表现形式。
棒民一共大约十万人左右,领导成分比较复杂,但基本群众都是农民,他们手持棍棒。
揭竿而起,称为棒民。
他们自称既不支持议会,也不支持国王,采取中间道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与自由,实行联防互保。
3、影响
(1)打击了这一地区王党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也使议会不得不赶快采取措施,争取群众,打败王党。
(2)对于军队的改组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新模范军的建立。
二、掘土派运动
(1)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推翻了英王的专制统治
(2)随着平等派与领导层之间的斗争,进一步解放人民的思想
1649年春,等平等派在全国各地进行积极起义的时候,另一股代表代表城市最下层群众利益和愿望的运动在伦敦附近展开,并自称为真正的平等派,该运动于1649年四月开始,在温斯坦来和艾维拉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近代史 考试 重点 历史 专业 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