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好剖析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877159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1.93MB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好剖析文档格式.docx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好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好剖析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寸口诊法,首见于《内经》,创始于扁鹊,发扬于仓公。
自王叔和《脉经》出世,虽有承先启后之功.但具遗略之失。
继之脉书汗牛充栋,竟宣新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怪世之为医者,难于得心应手。
使脉学将成绝学,在诊断中走过场。
有鉴于此,不揣愚陋,撰《实践脉学》一小册,上遵《内经》、《难经》之诊法,确有继承,并将后世所增之脉种与先人口授心传之学,悉为归类,使学者循理以求,检验于实践,确立脉诊完全可凭的概念,离开了它如盲人夜行,有了它马上心明眼亮,在夜航中如见明亮的灯塔一般。
限于水平,力难从心,敬盼同道阅后多提宝贵意见,以利进一步修改补充,共臻完善。
黄杰熙
1994年2月于太原
体例
(一)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绪论,主要论述脉之起源与原理,以及脉为什么可凭;
中篇脉法精髓,主要论述脉之分纲分目的与具体应用法;
下篇补正四言脉诀,主要补正增删前人脉诀,便于初学者之诵习。
(二)本书主要依据《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考正《脉经》以下脉书50多种作参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从先人口授心传与结合临床验证写成。
(三)能自然参以西医之学者,慎为采纳,以期初步融通。
(四)本书论脉,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务取精简明理:
精则不粗;
简则易用;
理明则汇通。
(五)本书论脉,以阴阳为总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为纲,分别代表表里寒热虚实邪正八纲,贯通于28脉之中。
每纲之后,分别选取陈修园八脉诗殿后,并加以修订重整,以期更合每纲之简便总结与背诵。
(六)提纲八脉,分别立纲,并选列相似之脉为目但邪正二纲,是纲目合一,纲举目张,既便于理解记忆,又切合临床实践与应用。
(七)奇经八脉,分别阐明经、络、奇经关系,重要在具体诊断与认识应用,并绘出两于寸口诊法二十六候图,便于与十二经脏腑汇通。
(八)妇人诊法,突出以尺为至,诊经、带、胎、产、不孕最确。
(九)小儿诊法,以虎口三关、外诊法、脉诊法三者为主,此为小儿诊法之最简明最实用之法,苟能精通熟练,用时则可得心应手。
其他虽有五色诊、望苗窍、舌胎等法,只可参考,不如此取者,百发百中。
为了简明不乱起见,本书只取三法,以明整个精诚提炼之总旨。
(十)为了辅助初学者诵习脉学起见,又编撰了“补正四言脉诀”,使脉学趋于全面,照料周详。
(十一)本书还在适当地方加用“按”字,以明该节之旨趣及未能全面阐述之根源。
中、下篇加用小结,以明该篇之立足点及与它篇之内在联系。
上篇绪论
一、脉诊起源
古代医家与疾病作斗争.首先必须探明人体生理与病理的规律性,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发现了脉诊的重要性,在无文字记载之前,则是口授相传,不断实践总结,既有文字之后,必然借这项先进工具予以记载。
战国到秦汉时,写成的最早医书《内经》里首先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是能通过心肺不断呼吸搏动而成。
血液循环是从动脉血管流出和从静脉血管回收。
所以有“阳血”“阴血”之分。
祖国医学在二干多年前就有此发现,论断又如此准确无误。
若与西洋医学相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l682年(明崇祯元年),才发现心脏的作用是维持血液在体内的循环。
就是这点知识,他花费了7年的功夫,才得到证明而公开发表。
如他能广查国际资料的话,又何至于浪费这样多的时间呢!
任何科学技术,都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脉学也不例外,上古即有脉书,出于现存本《内经》之先,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
“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
”可惜失传了。
首先来正一正名,为什么要取“脉”字作名,按脉字字义是派、是永,意思是人体血液流于经络脏腑身躯百骸之间,支分派别,周流无滞.便可永年。
《素问•五常政大论》:
“升明之纪,其物脉”,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说脉又是什么呢?
《素问•脉要精微论》:
“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经脉篇》:
“脉为营。
”《灵枢•决气篇》: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由此可知,脉就是血脉管,靠气为动力以行。
所以说人体内动脉跳动的快慢强弱,是与心脏的搏动强弱和气血多少、正邪进退有密切关系。
血多气足,血管自然充胀跳动有力;
反之,血管必然扁踏跳动无力,此则最易察知,也便于实验。
进一步根据所在部位的距离远近和物理变化的位置、形象,可以测出人身疾病的位置情况,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正邪进退。
《内经》就是根据以上这些原理,首先突出人体上中下三部九候法来的(即遍诊法),同时又定出两手寸口三部九候法(即独取寸口法)以为补充,两种脉诊法并存,互为补充,互相竞争,在实践检验过程中,淘汰了繁琐的遍诊法,肯定了独取寸口法。
简便易行的独取寸口法,就是这样开始发展起来的。
后来秦越人扁鹊所著《难经》,就是以“青出兰而胜于兰”的气魄继承发扬《内经》的,在诊法上提倡独取寸口而去掉遍诊法,脉学由发生发展走过漫长的道路,由此开始定形而昌明,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到东汉末年,临床实践医学大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云: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根据《内经》、《难经》理论,以脉证并治为主,定立篇名,脉义以独取寸口诊法为主,对脾胃病有时参用人迎(颈结喉旁动脉)、跌阳(足跗冲阳穴),对妇女病有时参用少阴脉(足内踝后太溪穴)诊法。
笔者之经验,凡仲景所言“人迎”或“趺阳”脉,注意诊右手关脉亦甚准确。
所得“少阴脉”,诊两尺脉同样可靠。
当然,如果两手无脉,还得诊头、颈、腹和足,始可定脉证是否相符,方为全面。
自上古之《脉经》早已失传,东汉时涪翁所著之《诊脉法》又不可得。
现在可寻的最早脉书要算晋•王叔和所著之《脉经》了,此书继承了晋以前之脉学,肯定了寸口三部九候法之成果,系统地阐述了24种脉形,并突出以脉定证,行之临床,验证多为可靠,大纯小疵,是一部脉学开山好书。
之后脉书渐多,又多继承与化繁为简之著,发明无多,故有“脉决”出而《脉经》废之论,又有《濒湖脉学》出而“脉诀”废之议。
但以笔者临床寅实分析研究所得,脉学以《内经》《难经》《脉经》三书最为可靠,留心实验50余年,经过千百次苦心思考,开始真正有些心得,并有新的发现。
所以笔之成书,名曰《实践脉学》,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写成,俾学者易于入门。
二、寸口诊法的理论起源
寸口是手太阴肺脉所过之处.脉又是血脉,血又是饮食营养所生,养料由足太阴脾(胃)所输送,首先上输于肺,散于五脏六腑,所以取此可以总统之义。
欲作实验.也很简便,当人饥锇时.气血因而不足.诊、寸口脉时必虚弱;
吃饱时再诊之则滑缓有力。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
“食气入胃,浊气(即养料)归心,淫精丁脉(即变为血),脉气流经(即十二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由此吐故纳新),输精于皮毛(皮毛也主呼吸)。
毛脉(肺脏)合精,行气于腑(指六腑),腑精神明(指六腑包括奇恒之腑脑在内的精气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为相辅之官,燮理阴阳,主治节,分布气化,以得其平),气口(即寸口)成寸。
以决死生。
”同时《素问•五脏别论》亦有类似说法: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歧伯日: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太阴也(指手足太阴经),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灵枢•营卫生会篇》更说得直接了当: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指营血),浊者为卫(指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
”综上所述,《难经•一难》更说得具体明确: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八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难阐明诊脉独取寸口之理由是:
寸口本为手太阴脉在挠动脉处.但十二经分手足三阴三阳,皆有跳动之脉,如于少阴心脉之极泉、神门之类,均为明显之动脉,何不取之?
单单选中了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到值得深思研究。
原因足寸口肺脉乃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大会,如何会法呢?
气为血帅,肺主呼吸;
心主脉之跳动,血靠气行。
一呼一吸为息,脉行六寸;
平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二干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定为一周于身。
荣卫之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加起来是一周。
此乃指行于脉管外皮肤分肉之营卫,非行于脉内之荣与行于脉管壁孔窍中之卫。
而这两种营卫,是一而二,二而一,各行其道,而在五十度时才复大会于手太阴寸口,就是二而一的意思;
会后又各散行其道,谓之一而二。
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五脏六腑之脉皆要会于此。
既行一度有一小会,行五十度有一大会;
小会者少数会于此,大会者全体会于此。
寸口好比碰头地点,所以诊脉取法于此。
事实胜于雄辩,再来证诸实践,脉是血液在血管中之流动,可上可下,旁通四达;
亦可渗出血管,回到血管,即输出养料于各组织,回收废料于血管中,全靠心脏之搏动,增减压力而送出与回收。
但心脏之搏动,又赖肺脏行呼吸而推动之:
呼吸剧而心跳剧,呼吸微而心跳微。
肺动脉所束之血液废气中二氧化碳多,氧气少,即一氧化碳之压力大于空气中所管二氧化碳之压力,迫之必从肺泡膜呼出;
氧气少则压力小于空气中所含氧气之压力,吸气时则必然吸人,送入肺静脉,则由原来的赭黑色变为赤血。
脉中血液变化情况,全由肺为治节,气血由肺经过四脏六腑身躯百骸,分布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其主于手太阴肺经的挠动脉寸口,其理益明,所以能候出十二经五脏八腑之常与变,因十二经五脏六腑不能一时无血,也不能一时无气,气血一有变化,则寸口上应之部位亦起变化,犹如谁不来开会以及表现情况等,在会场上皆可察知一样。
肺为相辅之官,诊它就能明了这些事。
三、寸口三部九候法
《内经》、《难经》、《脉经》等书所述寸口三部九候法是一致的,可见学术有继承性,勿须细论。
寸口分为三部,以两手腕骨后之“高骨”定为关;
关至鱼际穴取九分定为寸,因离心脏远,故居阳之位;
关至尺泽穴取一寸定为尺,因离心脏近,故居阴之位。
脉诊之长度共一寸九分,一般诊寸六分、关七分、尺六分。
外阳所在,与天相似,主上焦之病;
关上法人,主中焦之病;
尺阴法地,主下焦之病,并以配该区统辖之脏腑躯壳,即《内经》上下竟之义,此乃机械唯物论之划分法,验之有准与不准之实际。
若以脏腑之气化兼阴阳五行生化划分,在实践中十分准确。
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三候乘三部共得九候,合为三部九候法。
则以左寸沉候心,中候配心包络,浮候配小肠;
右寸沉候肺,中候配脾胃,浮候配大肠,两寸合看则诊胸膈,寸前一分以上诊两手及咽喉头部之疾患。
理由是心肺在上象天,但又是脏为阴,故候于沉部;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属腑为阳,故在浮候;
心包络是心之宫城,又是手厥风木之脏,木为火之母,下生心火,上生小肠火,故列于中候。
同理左关沉候肝,中候肾与膀胱,浮候胆;
右关沉候脾,中候三焦小肠,浮候胃,两关合看候膈至脐所围之腹背疾患;
左尺沉候肾,中候肺大肠,浮候膀胱;
右尺沉候命门,中候肝胆,浮候三焦,两尺合看候脐以下少腹腰臀;
尺下一分候两腿至足之疾患。
此类候法异于《内经》、《难经》、《脉经》、张景岳、李濒湖、《金鉴》等各家之分法,乍看新奇,实则有继承有发扬,笔者在千万次临床实践中,细心勘验,非常准确,测证断病有神奇之效果。
故敢笔之成书。
主宰者理,总详于此书中篇所例之《两手寸口诊法二十六候图》。
历代以来,惟吴草庐、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好剖析 实践 脉学黄杰熙著 版本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