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73363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08KB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Word下载.docx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
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
推本求源,推究。
其:
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
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
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
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
或者
逸豫:
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
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
你,你的。
顾:
看。
函:
用木匣装。
忽微:
极细小的东西。
纳:
放回。
仇雠:
仇敌。
语出《尚书·
大禹谟》。
[1]
及:
等到。
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译文
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
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
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
向前
2.仓皇东出东:
向东
3.一夫夜呼夜:
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
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
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泣:
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纳:
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
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
细小的事情智勇:
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
处理,处置;
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
·
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
(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原: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
缚;
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抑: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
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
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课文研讨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
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
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
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
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
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
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
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
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
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
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
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
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
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
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
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
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
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伶官传序 原文 翻译 注释 文言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