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概要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64960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6.40K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概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概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概要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花台草木;
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
(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4、三峡◇郦道元
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
重岩叠嶂,隐[遮住]天蔽[挡]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
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驾]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绝[极,最高处]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刷]其间,清[水清澈]荣[树茂密]峻[山高耸]茂[草丰盛],良[实在,的确]多趣味。
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涧[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本文选自《水经注·
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三峡包括: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高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何写作特点?
[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
(举出两条即可)
[答]①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
②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7、《论语》八则
子曰:
“学而[连词,表顺承。
]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不亦说[yuè
,高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理解]而[连词,转折。
]不愠[生气,恼怒。
],不亦君子乎?
”
“温[温习]故[旧]而[连词,表顺承。
]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为[动词,成为。
]师矣。
“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思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连词,表转折,却。
]不学则殆[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由!
诲[教导]汝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乎!
知之为[动词,就是。
]知之[代词,它,可不译。
],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聪明智慧。
]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介词,凭借。
]【以何】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连词,表并列。
]好学,不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下问,是以[介词,凭借。
]【以是】谓之‘文’也。
“默而[连词,表修饰。
]识[同“志”,记住。
]之[代词,指学习所得。
],学而[连词,表转折,却。
]不厌[满足],诲人不倦,何有于[介词,对。
]我哉【于我何有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
于之,在那里。
];
择其善者而[连词,表顺承。
]从[跟从,学习。
]之[代词,指善者。
],其不善者而[连词,表顺承。
]改之。
“不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不启[启发,开导。
],不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
]不发。
举[提出,举出。
]一隅[方角]不以[介词,凭借。
]三隅反[类推],则不复[再]也。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回答。
[答]①谈学习态度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
学而时习之。
③谈为人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副词,很]蕃[fān,多]。
晋陶渊明独[副词,只]爱菊。
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称唐朝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我]独爱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水中污泥]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染[沾染,污染],濯[洗涤]清涟[微波]而不妖[妖治,艳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香远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可远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哪]。
予谓[认为]菊,花之[结构助词,的]隐逸者也[表肯定语气];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有道德的人]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事物)”]也。
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菊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
莲之爱,同[如同,像]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副词,应当]乎众矣[语气词,表肯定]。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只能在远处恭敬的观赏,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
品德高尚的人。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
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是: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4.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
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追求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9.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寄意着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10.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
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1.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八年级上册】
﹡1、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九年级 文言文 知识 汇总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