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64328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247.64KB
九年级历史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历史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和图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栏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
(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
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
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3、当堂检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
4、拓展延伸:
独立思考
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异同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板
书
背景:
一战使俄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时间: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领导人:
列宁
成果:
成立苏维埃政府;
宣布退出“一战”;
颁布《土地法令》。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反
思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3、情感体验: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计
一、导入新课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2、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当堂检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可以在时间隧道任意穿梭,你想在1861年、1918年、1923年、1992年给俄国的朋友写信,你如何书写这个国家的名称呢?
(2)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熟练掌握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及作用。
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学与合作探究,分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性质及作用。
学会锻炼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3、全力以赴,阳光展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正确分析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导入新课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德国、奥匈等成为战败国,英法虽为欧洲强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2、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经过世界大战而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3、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1、你是如何理解下面这两段话的内容?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
列宁说: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互相妥协的结果,是依据一战后帝国主义变化了的实力确立的,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反而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分赃不均,也加深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暂时的均势必然会被打破,所以它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三、当堂检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
四、拓展延伸:
请说出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任人宰割,华盛顿会议参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实质上却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对此你有何感想?
板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认记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地点、特点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
2、能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3、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经济危机的原因;
新政对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多媒体出示美国历史多媒体出示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的图像(猜猜他是谁?
)引入:
富兰克林•罗斯福。
他后来被人们称为“新政大夫”。
他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美国的“病症”(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开出了哪些“处方”(措施)?
取得了怎样的疗效(效果)?
1)、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为什么?
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建设有什么启示?
启示
(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4)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
(5)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1、以图表的形式比较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的总统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
2、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
①当时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②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⑤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克服了经济困境)。
⑥都巩固了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历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