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7相关读物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85938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1.44KB
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7相关读物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7相关读物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7相关读物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
我要试试看!
”
于是,海莉把家里的院子改造成菜地,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不饿肚子,她开始学习种菜。
她将每一份收获的食物洗干净并用袋子装好,免费发放给街上的流浪汉。
当她看到还有许多人在露宿街头时,她开始尝试去盖房子,她想为流浪者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小屋。
在当地建材商和家人的帮助下,一所精致的小房子盖成了。
这个9岁小女孩的善举,成为一股推动改善流浪生活的力量。
有人开始捐钱,有人开始捐种子,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流浪者,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总有人为名人捐款多少而争论,总有大人会告诉孩子“我们帮不了那么多人”,但我们应坚信:
没有一种善举会渺小到无法改变世界。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名。
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
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
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
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
著有《焚书》《藏书》等。
《童心说》收在《李贽文集》卷一,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2.背景资料
在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被尊为圣人,《四书》《五经》被奉为神明,儒家的义理被定为不可逾越的戒律,鲜有人敢于藐视他们的权威。
然而,明末的思想家李贽,则以其《藏书》《焚书》等著作非孔孟、贬儒经、斥义理,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犯,七十五岁高龄时以宣扬“孔子之是非为不可据”等叛逆言论,被扣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不可辱而自刎”(詹轸光《李卓吾碑记》)。
《童心说》就是反映李贽“异端”思想的名篇。
李贽是泰州后学人物,曾拜何心隐为师,后又师王艮之子王襞。
因而,李贽的学术倾向既有明代心学的属性,又有泰州学派“异端”的色彩,且比泰州学派走得更远。
李贽的《童心说》,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特色。
心学的主题是心、性、良知,李贽也讲“心”,但李贽讲的是“童心”。
李贽从颜均的“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破题论述“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
也就是说,“童心”是人生之初的纯真无妄的赤子之心。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
“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3.文化常识
《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笃实(dǔ) 根柢(dǐ) 褒崇(bāo) 渊薮(sǒu)
遽失(jù
)迂阔(yū)懵懂(měnɡdǒnɡ)
2.通假字
龙洞山农叙《西厢》(叙,通“序”,作序)
矮人何辩也(辩,通“辨”)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知,通“智”)
3.一词多义
辞
假
发
则
4.古今异义
(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
文章体裁
今义:
人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
(2)随时处方
处置,处理
医生为病人开药方或开的药方
(3)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纯粹是真实的
纯洁真诚
(4)便失却真人
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
(5)童心固自在也
自然存在
自由,不受拘束
(6)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不会流行
不允许,不可以
(7)决定目之为经矣
必然,一定
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
(8)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
为了一定的目的
有所作为
5.词类活用
药医假病(名词作状语,用药)
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
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
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童子者,人之初也
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
(2)被动句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3)倒装句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句)
文本研读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
“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笑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没有一点儿假的,纯粹是真实的,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
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
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
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
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
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而主宰他的内心。
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成了他内心的主宰。
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
同时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使人厌恶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
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
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
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
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它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求学的人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
求学的人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求学的人们呢?
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发自内心;
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
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
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被蒙蔽以后,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
语言虽然精致,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
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
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人就会高兴;
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
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人不高兴,(观众围着看戏,圈内为场,)虽然满场都是假把戏,但是看戏的矮子又怎么能分辨呢?
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发自童子般的真心。
如果真心常存,那虚假的道德原理就不会通行,虚假的见识就不会成立,没有哪个时代不写文章,没有什么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任何创新的文章体裁不可称作文章。
那么,写诗歌何必师法盛唐的古诗,做文章又何必效仿先秦的散文。
接着下来是六朝的绮丽文体,演变出近体律诗,又演变出唐传奇,又演变出宋金院本,演变出元代四折杂剧,以及二十折的杂剧《西厢曲》和长篇小说《水浒传》,到现在又演变出科举应试的文章,当代贤明之人与古代圣人的理论都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最好文章,不能够以时代的远近和地位的高下来论文章的好坏。
因此我从这里推论出:
大凡发自真心的都是自然而成的好文章,为什么只懂得一味地推崇六经和《论语》《孟子》呢?
在六经和《论语》《孟子》中,不是充满了历代史官给予的过高的评价,就是百官们的溢美之词。
再不然就是迂腐的儒生和糊涂的学子们,凭着记忆来回想老师的言语,他们记住了开头便忘掉了结尾,回忆起后头的内容却又遗漏掉前面的内容,又凭着他们肤浅的理解,随意写入了典籍之中。
后代求学的人不经过深入的考察,便认为这些典籍全部出自圣人之口,于是就一定将其看成儒家经典,又怎会知道其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教诲呢?
即使真的出自圣人的教诲,也总要为了一定目的而发,其目的不过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开处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学子和迂腐的儒生罢了。
医治的是假病人,处方又难以固定,真假难辨,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突然间产生的,放之四海、涵盖万代而皆准的真理吗?
其实六经和《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们的幌子,假人聚集的地方啊,绝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发自童心的真理。
哎呀!
我又怎样才能够同真正的圣人、童心未泯的人,一起来讨论文学创作呢!
【主旨归纳】 本文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要点解析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
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文本探究
1.李贽所说“童心”的内涵是什么?
对“童心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路提示: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2.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激烈地批判道学家的虚伪面孔,而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吗?
为什么?
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用一颗童心、真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人们做真人,说真话,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学问要为更好地立身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相关 读物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