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2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84274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232.37KB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2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2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2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程度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影响
措施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①经济发达;
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③生育观念的改变。
①劳动力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
③国防兵源不足。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②政治独立(根本);
③经济发展。
①制约经济的发展;
②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6.趋势: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
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
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
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
北美洲、大洋洲;
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
亚洲、非洲;
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
欧洲;
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
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时间
方向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殖民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二战后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增加。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西亚、北非。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
②
⑵、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流向
从北——南
特点
大批
①农业经济的脆落性;
②战争;
③支边:
④灾害
B、现代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沿海——边疆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规模小
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山区——平原
内地——沿海
农村——城市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⒈经济差异
⒉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⒊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
②宗教;
③个人动机和需求;
④政治因素:
战争、政策、政治变革;
④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
增加城市压力;
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②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
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
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因素
相关性
资源(取最少)——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资源)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③特点:
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延伸
地形崎岖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2、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
(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功能区
分布
相关知识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上风向、高坡、城市外缘;
低级住宅--下风向、低地、内城、工业区附近
工业区
靠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地带
或分布在郊区
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大量运输需求
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郊区土地资源充足,低价低。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社会因素:
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
③历史与文化;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4、功能区合理布置
污染轻:
周边环境
无污染,规模小:
市区、居民区【如食品厂、印刷厂】
污染严重
水污染:
河流下游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市区
对环境敏感:
河流上游,水质较好【如电子工业、感光器材厂、自来水厂】
东亚
夏:
东南风
冬:
西北风
南亚
东北风
西南风
②为最小风频
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1、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划分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省级:
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市级:
地级市、自治州、盟
县级:
县、县级市、区、自治县
乡级:
乡、镇、街道
2.城市服务范围
⑴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
①范围:
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
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
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
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②城市六边形理论:
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
竞争、排斥;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
第3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
城市升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城市用地规模增大;
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
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城市用地增加;
城市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离开乡村):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来到城市):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 地理 会考 知识点 整理 必修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