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节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33054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11KB
第一百五十七节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百五十七节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百五十七节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破唯识宗的观点。
巳二(遣除迷乱)分二:
一、比喻不成立;
二、意义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
一、破灯火之比喻;
二、破蓝色之比喻。
未一、破灯火之比喻: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所明,其无暗蔽故。
昨天破了唯识宗的“自心了知自心”,今天他们又以两个比喻,试图建立这个观点合情合理。
首先是唯识宗的第一个比喻:
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
(本品用了灯火和蓝色的比喻,在《入中论》中,唯识宗还有梦境、不净观等比喻,说明心识是实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
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间的哲学也有很多探索,但今天暂时不讨论。
)
中观宗驳斥:
比喻不成立。
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
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反过来说,假如灯火上有黑暗,则可以说它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遣除了自己的黑暗,既是能明又是所明。
但灯火上根本没有黑暗,怎么说能它照亮自己呢?
能明和所明是观待而安立的,所明不存在的话,能明也不存在,因此灯火照亮自己不成立。
或者说,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那么以同等理来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了。
《中论》云:
“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
暗亦应自暗,亦能暗于彼。
”黑暗有遮蔽万物的特性,如果它能遮蔽自己,那么整个世间就没有黑暗了,处处都是一片光明,我们也不用绞尽脑汁想要电了。
(学院冬天时经常停电,晚上没有灯照明。
偶尔来电了,很多道友就特别兴奋:
“噢,有电啦!
”形同见到本尊一样。
中观宗承认的自证,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自证,并非像唯识宗所许的,本体实有、不可分割,同时自己能了知自己的自证。
如果灯火真能照亮自己,黑暗也应该遮蔽自己,如此一来,自然规律会彻底混乱。
还有一些论典说,假如灯能照亮自己,那它也应该照亮太阳、月亮,许多规律都颠倒了。
所以,由推理可知,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不得不值得考虑。
汉传佛教个别法师认为唯识宗是显宗之顶,没有丝毫过失。
这个我昨天也讲了,从名言的角度来讲,万法抉择为心非常合理,但依胜义量来观察,在中观应成派的正理面前,唯识宗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听说某佛学院的有个法师,对《入中论》特别不满,他举不出任何理由,就开始对月称菩萨恶口相骂,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
作为一个法师,对圣者应当起恭敬心、清净心,即使你不懂他的甚深密意,也不应该这样造口业。
我们凡夫人骂圣者,就像三年级的小学生骂爱因斯坦,说他的《相对论》写得不好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就随随便便表演,这样一点也不精彩。
因此,现在的有些法师、知识分子、教授,不要太相信自己分别念的相似智慧了,对诸佛菩萨广大无边的清净智慧难以接受时,就认为统统是颠倒的,这种行为相当可笑!
大概二十年前,我翻译了一个《佛子行》,当时有个人根本不懂,就把它全部改了。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他对佛教术语一无所知,觉得佛法的甚深道理一定要结合他的分别念来诠释,所以就改得一塌糊涂。
因此,每个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了,这方面理应值得注意!
第一个比喻破完了,下面讲第二个比喻。
未二、破蓝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识宗又举出一个比喻遮破中观宗。
他们说万法的本体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有些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却可以。
比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的,并不需要依靠他缘。
假如在水晶下面放一块蓝布,水晶就会变成蓝色;
如果窗帘是蓝色,窗玻璃也会变成蓝色,这种蓝色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
但有些蓝色不依靠任何因缘,就像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它是纯天然的,不观待任何东西。
同样,识也有依靠他缘、不依他缘两种。
依靠他缘的,就像眼根与色尘聚合形成眼识、耳根与声尘聚合形成耳识,这些识依靠他缘而生,如同水晶的蓝色。
还有一种识不观待他法,即自明自知的心,它完全能了知自己,相当于琉璃的蓝色。
唯识宗以这种比喻,认为自证应该成立。
对此,中观宗说: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藏地有些论师和慧源论师的不同观点,《善说海》中都有宣讲,希望你们看一下他们的回答方式。
)大多数论师是这样回答的:
你们说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
如《释量论》云:
“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
”此法存在,彼法就会存在;
此法改变,彼法也随之改变,这样,此法就叫彼法的因,此法可以改变彼法的性质。
琉璃的蓝色也要观待他法,它之所以是蓝色而不是白色,肯定有一种因缘。
一个法的生住坏灭,是外十二缘起或内十二缘起在起作用,无情物依靠外十二缘起,有情物依靠内十二缘起,龙猛菩萨说: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既然如此,琉璃的蓝色也必定是因缘所生,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
就好比蓝色的布匹,我们看不到它在工厂里怎么染的,但不能因为看不到就认为它是天然的蓝色。
“不从因缘生”的法不可能存在,第二个比喻也不成立。
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在佛教宗派中,大乘是最为殊胜的,谁对大乘生起嗔恨心,罪过也是极大的。
龙猛菩萨云:
“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
”智者绝对不会诽谤大乘,也不会对大乘生嗔恨心。
不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整天把“密宗不合理”、“中观不合理”、“唯识不合理”挂在嘴上,真正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不可能轻易诽谤大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净土宗的,学习唯识宗的观点没有任何必要。
千万不能这么想!
从正面利益来说,掌握大乘佛法的观点后,对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帮助;
从反面而言,我们对唯识宗、中观宗不了知的迷茫部分,也能依此予以遣除。
因此,本品教义可以灭除内心的黑暗,增上智慧的光明,有许许多多的利益和功德。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就盲修瞎炼,要么就用考证研究的态度对待佛教,把佛教纯粹当成一种学术,这些没有多大意义。
人生短暂,我们一方面要概括性地了解各教派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应该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才最关键的。
否则,心里希求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口头上说得再漂亮、给别人讲得再好听,到你死的那一天,这些也根本用不上,唯一阿赖耶上面的种子,生生世世都会跟着你,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所以,大家要对佛教的所有教派观清净心,但在掌握他们的教义时,应该有一种取舍能力。
有些人该信任的地方不信任,不该信任的地方很相信,正如根登群佩大师所说:
“轻信无理法,有理不信任,世间愚人心,远离诸正量。
”因果轮回、三宝加持等,以众多教证理证来观察时,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但很多人却偏偏不信。
而不该信的引发贪嗔痴的虚幻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趋之若鹜。
愚痴的世间人离正量特别遥远,求真理的也少之又少、寥若晨星,从而灾难、恐怖、痛苦不断出现。
因此大家在闻思过程中,既要了解一切宗派的教义,也要以这些具加持的教义调伏自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从比喻上破斥了唯识宗,下面再从意义上进一步破斥。
午二、意义不相同:
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识知耶?
中观宗说:
名言中有自明自知的心识存在,这一点我们也承认。
但若觉得这不够,胜义中还要存在的话,那就不合理了。
前面已破了灯火能自明的比喻,退一步说,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
如果说是自己的心,这不应理。
因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东西不能作为因。
心自知自明的观点正在观察、尚未成立,属于一个未知数,故不能说是心识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来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谁来了知呢?
假如甲的心需要乙来了知,乙的心需要丙来了知……这样推下去,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而且由其他心来了知,也有诸多理证妨害。
假如这两个心一前一后,那么前念灭时,后念才生,二者无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与被了知的关系;
假如这两个心同时产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证、他证均不合理,这样一来,心的自明自知又从何谈起呢?
辰二(无有根据)分二:
一、无有现量根据;
二、无有比量根据。
巳一、无有现量根据: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
如石女女媚,说彼亦无义。
无论通过比喻还是意义来观察,胜义中都不可能存在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
(除非你以嗔恨心来骂月称论师,除此之外不可能推翻这种道理。
大家也不要固执己见,认为:
“我是学唯识宗的,不管怎么说,我都不承认!
”然后用拳头来打人,这可不是智者的行为。
愚者用身体和口来“辩论”,不是拿刀子武器来伤人,就是用难听的脏话来骂人。
以前有些外道实在没办法胜过佛教,就放火烧经堂,或者用权势镇压,或者通过武力战胜。
而智者,是通过正理来论证的。
如果你破不了他的观点,就应该像因明中所讲的,规规矩矩地跟着他,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既然实有心识不成立,那么争论它是明或者不明,就像讨论石女的女儿身姿是否娇媚一样,没有任何实义。
石女不可能生孩子,若评论她的女儿是否好看、身材是否婀娜,她穿着什么高跟鞋、头发是什么颜色、戴着什么样的眼镜……大家会觉得此人精神有问题,或者认为他特别愚蠢。
同样,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根本不存在,假如还一直探讨它是自证还是他证,则无异于谈论空中花园,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大家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是在胜义中破,世俗中不破。
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和其他密乘教言,万法抉择为心对修行帮助很大。
比如你今天看见一个仇人,观想这一切是心的显现,如幻如梦,当下嗔恨心很容易消失;
如果看见非常美妙的外境,生起极为强烈的贪心,把它当作彩虹或梦境,贪心的火焰也会顿时熄灭。
外面的居士最近在背《佛子行》,大家互相说话时,动不动就冒出一句“远离恶友佛子行”、“远离贪心佛子行”、“远离嗔恨佛子行”……前面的可能还背不下来,后面的已经用得滚瓜烂熟了。
但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其实——不说了,讲到这里吧!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百 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