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810810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78KB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文档格式.docx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数学;
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经典论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活动是思维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学生有没有主动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不能上课热热闹闹,下课全不知道。
课堂静悄悄是否是好课?
重操作,轻思维不可取。
学习需要学习者的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亲自动手。
”……
一、数学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等,正是这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数学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数学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重结论、轻过程的数学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数学教学过程庸俗化,让学生听讲和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符号与法则,所以数学教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学习可无需智慧只需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读书可不必深入思考,不会思考方法,不会评判,应用和创新知识。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却是学生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这里的“过程”大体上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另一方面,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框架。
《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只有重视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现行的新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追求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做法。
应结合教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知与情的统一
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
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传统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数学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
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它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的体验。
心理学家的观点是,无目标的学习是无益的,无情感的学习更是非常糟糕的。
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满怀信心时,便怀着一种比较强烈的期待心理。
如愿以偿与未能如愿,其情感体验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情感活动。
首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情感活动的源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抓住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认识基础,其它情感发展的特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分析,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利用概念、例题、习题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切实利益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
再次,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更多用批评的眼光来评价老师的言论和举止,只有大幅度的提高自己的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学生可依赖的对象,尊重的榜样,才能具有教育、引导学生的基础。
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就是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且对它们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克服了过去只重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将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视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副产品”的状况。
“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标准》明确地把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起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就是这个观念的一个集中体现。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把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融入到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中,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这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
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要求放入课程内容中,要求把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到课程内容中,课程设置了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并分别对它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些学习活动被安排在适当的模块中,并设立了“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历史发展,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数学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课上,老师请一位女生上台讲解一道题的思考过程,这位女生不会,急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
如果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果老师请另一位学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遍,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
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
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数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
季亚琴科说“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把教学视为一种交往和互动,是抓住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寻求教学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方面。
交往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
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
”所以,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能实现发展,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交往是教学的源泉,互动是教学的核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
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以“两代人”的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对话”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在数学交流中完成,要遵循情意性原则,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或板演证明过程的不完整、有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而要用激励的语言加以指正、补充,让失败孕育成功;
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给以启发和诱导;
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切忌冷漠对待,而要让学生说明理由,也许学生的回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教师要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
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的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要善于把数学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一道关于函数最值的应用题后,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列出函数表达式,两位同学列出了相同的函数表达式,结果其中一位同学把定义域的范围求错了,这位教师没有责备学生,而是风趣的说“某某同学很聪明,知道是在增函数的前提下求最大值.,就马上让定义域大不能再大了”这样,既使课堂气氛轻松,又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醒学生注意实际应用问题的题意。
概括来讲,教师的这些作用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
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数学 教学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