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小学语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07307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33KB
上好小学语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好小学语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好小学语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个月研修期间,我们听了35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听了一节名师课,在西安四所有名的小学去听课若干节;
上个月去西安听了五节二年级的课,一节三年级课,两节四年级的课,五年级五节课,六年级一节课,上完课由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也是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委员王林波老师和宝鸡市教育局局长做了点评,这两位老师也是在研修班上过课的老师,他们首先肯定了课堂的优点,重点通过这些课堂给我们解读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几点误区,并深刻的剖析误区,最后探讨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下面我将他们的一些教育思想道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或者说希望大家听完有所感悟。
一、深度思考,发现误区
(一)小学语文课改中的误区
1、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细心的老师发现,我们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孩子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拿了出来,一些学生拿的是品德书,或者课外书,条件好的孩子拿的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资料,老师请孩子们开始交流展示,学生便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资料统统念给大家听,学习好点儿的读的还算流利,学习不太好的孩子念起来磕磕绊绊,既浪费时间又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老师心里那个着急啊。
反思其中缘由:
《语文课标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许多教师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一极为重要的词语。
“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
还可以更明确的要求:
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家人,听一听他们讲一讲相关信息。
第三学段的学生也可尽自己的能力去搜集并处理信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会更具实效性。
谨记:
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2、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记得我们在培训期间,听大学南路小学一位老师讲《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亭子是谁建的?
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
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
亭子周围的景色怎么样?
花是谁种的?
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孩子们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
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孩子们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们怎么了?
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有的老师这时候可能会问,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合作呢?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也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比如:
出现了新知识、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
或者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于对方辩论。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分工明确,主持人、记录员、噪声控制员、组长等各负其责。
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3、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
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联姻”,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二)、课堂质疑的误区
朱熹曾这样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的确,我们应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当提倡、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但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审视其中的质疑环节,却发现值得深思的现象还真不少。
老师质疑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又并不是老师准备好的问题,于是老师这样一句话:
“老师试着把你们刚才的问题梳理一下,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一个”,这样转眼间,学生的问题便摇身一变,几个问题浓缩为老师的一问。
亦或者“脱胎换骨”变成另一番老师准备好的模样,问题的“重新集结”悄然无声。
学生就要放弃自己的问题,思考老师“梳理”出来的问题,学生还得将明明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做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大声告诉老师这是自己特别想知道的!
课堂质疑,要尊重学生们的真正问题,切勿声东击西,随意“重新集结”。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并不是本课的重点,老师便一步步引导,又拉又拽到自己预设好的问题上,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问题不是老师想要的问题。
课堂质疑,我们到底该关注谁?
是学生真正的疑问,还是老师事先的准备?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学生,就应该倾听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真正不明白的问题。
(三)、对语文课堂评价误区的反思
语文课上的随堂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分支,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改善教与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上的随堂评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师生受益匪浅;
但是,于此同时也尝试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1、表扬,呼唤真诚
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表扬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学生读完了课文,甚至并不通顺,教师表扬道:
“你读得真是太棒了!
”学生提出了问题,甚至算得上“离题万里”,教师表扬道:
“你真会思考!
”学生回答完了问题,甚至并不正确,教师表扬道:
“你真聪明!
”表扬声可以称得上是“脱口而出”,但也像是条件反射,似乎太机械了,缺乏发自内心的真诚!
这些缺乏情感、机械化的表扬声,学生真的会喜欢吗?
这能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其进步吗?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表扬,呼唤真诚!
2、批评,不是禁区
也许是因为过去我们太吝惜激励性的言辞,太迷信批评的威严而使许多孩子早早就丧失了信心,今天,许多教师“痛改前非”,与批评诀别,视批评为禁区,生怕跨入半步。
其实,批评并非禁区!
批评不是伤害的代名词!
批评也可以是爱的表现。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某些错误,表扬和鼓励会束手无策。
研究表明,教师中肯而又切实际的批评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如果教师的批评能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做到真诚、坦率,对事不对人,那么,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改进不足不断进步。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重蹈覆辙,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屡遭失败,产生焦虑情绪,挫伤自尊心,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四)、初读课文的误区
初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
没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是走过程,甚至被“省略”,被“放手”。
1、被省略
现在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
在许多老师的眼中,初读课文“耗时低效”,一篇课文读下来,少说也得三四分钟,如果遇到比较长的课文,光读上一遍就得花费六七分钟的时间。
再者,公开课上,学生初读课文,老师往往显得无所事事,时间总过得那么慢。
初读课文一般又很难有亮点浮现,不能抓住听课老师的心。
于是,许多课上的初读课文都被悄然省略。
中高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紧接着就开始了生字词的认读或者课文内容的感知。
昨天预习了课文,今天在课堂上难道就不需要再读一读吗?
2、被“放手”
在一些课堂上,初读课文虽然没被省略,但过度的“放手”也令人担忧。
老师一声令下:
“现在我们来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于是,有些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读,有些课堂上孩子们各自扯着嗓子读,初读是一种尝试,每个孩子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速度段,应避免齐读。
遭遇齐读,老师理应予以制止,教给孩子们正确的读书方法。
但在公开课上,面对齐读,老师们往往选择沉默,甚至还会在孩子们齐读完毕后大家赞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面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举手示意已经读完课文的学生,老师明知他们可能没有认真读,却常会赞其速度真快;
面对磨磨蹭蹭,别人已经读完两三遍课文,自己还有两三段未读完的孩子,老师也常会耐着性子等等。
等待是一种尊重,但是众多孩子一起等,匆匆溜走的时间我们一定不敢细算!
如果我们能够和学生一同初读课文,或许能减少些尴尬的局面。
这次听课时有一位老师这样说:
“刚才老师和你们一同读了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
有的同学早读完了,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的偏快了。
这么快地读书,没时间停下来想想,也没时间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是,也有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
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
”相信学生看到老师在和自己一同读书,此刻听到这样的建议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最后的安排非常合理,既能保证读得慢的学生完整地读完课文,也没有浪费读得快的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理性分辨,剖析误区
1、多媒体别成了“多”“美”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
特别是在观摩课、赛教课上,它更是场场不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并不断地追求着“奢华”与“完美”,画面的炫目、音效的震撼常常让人惊叹。
透过浮华的表面,我们应该反思,多媒体,真的需要“多”“美”吗?
那天听的《三个儿子》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成仙了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屏幕正中间的六个生字并没有占太大的空间,四周满是可爱的,正展示自己的本领的小动物,画面一出,学生惊叹声一片。
学生在认读生字时,注意力早都被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偷走了,这样的多媒体还不如弃之不用。
有个老师教学《五彩池》时,为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便播放了大量精美的相关图片,还加入了自己的解说,孩子们惊叹不已。
回味这样的导入,又“多”又“美”的图片带给孩子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好 小学 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