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805072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50KB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典型剖析】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对句子的语法分析为基础。
句子在语法上称为用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就是在理解组成该句的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分析,最后达到理解句子含意的目的。
对句子理解,可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
例:
对下边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这一学说认为
(1),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
(2)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
A.认为
(1):
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哺乳鸟”,这不同于传统观点认为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的说法;
认为
(2):
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B.认为
(1):
在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问题上,这一学说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不是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分别起源于起源于“哺乳鸟”。
C.认为
(1):
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两种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两支的古代爬行动物的祖先。
D.认为
(1):
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哺乳鸟;
鸟类起源于哺乳鸟,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选自198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有改动)
[解析]答案为A。
这道题是考查通过语法分析宾语来理解句意的能力。
原句中“认为
(1)”的宾语一直管到句末,“认为
(2)”的宾语管到“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A项符合原句意义。
B项中“认为
(2)”的认定的对象错误;
C项中“认为
(1)”的认定的对象错误;
D项中“认为
(2)”的认定的对象错误。
再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题。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
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
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
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21.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
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
[解析]第21题,答案为C。
这道题是考查通过语法分析定语和状语理解句意的能力。
原句是单句,主干是“肠脑中能够找到物质”;
“物质”前有两个定语,即“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有”,“能够找到”前面有一个状语“几乎”。
A项中主语与原句不一致,谓语动词“存在”与原句中“找到”不符合;
B项中主语与原句不一致,“依赖”与“赖以运转和控制”的定语;
D项中“所有的物质”作主语与原句意思不符合。
只有C项“具有”相对于原句中的“找到”,“绝大部分”相对于“几乎”,理解正确。
从句子的语法意义上理解句意,要会分析复杂的句子,看清结构,理清脉络。
例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题。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
[解析]第24题:
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这句话的理解。
C项实际上语法结构与原句“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一句相同,只是减掉了一些成分和换了几个同义词。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植物生理理论,是生化调控技术的依据。
根茎叶表面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质。
它们一进入植物体就随筛管液流与导筛水流传布周身。
这种特性给农用药剂大开方便之门。
原需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有些易被土壤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
采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就能得到解决。
此外,农用药剂可用注射法“内服”,并能在体内转移保留。
一向“外敷”的除害保护剂,只对覆盖枝条有效,量大期短,两相比较,已不可同日而语。
段末“两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一句的含意是
A.内服法的效果与外敷法的效果无法相比。
B.外敷法的效果与内服法的效果无法相比。
C.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决问题。
D.利用根茎叶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有机物质的特征。
[解析]答案为C。
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语境中所起的说明作用。
全段文字中心是利用植物生理理论,解决生化调控技术问题,举“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决问题”例。
A项和B项中只停留在“同日而语”表层含意上进行比较,与题干不符;
D项中谈的原理的一个方面,不是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只有C项是说明的本意。
再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
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
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1.“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选自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第21题,答案为B。
这道题除了作词语和语法分析外,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原文中说明了美国学者“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就说明“已经接收到讯号”;
下文说“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这个假设复句,说明不能肯定,只是可能,所以,只能理解为“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A项中“不知道……有没有”与原句中“未发现”不符合;
C项中“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D项中“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与原句意思不符合。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
我们能预报地震吗?
2月24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在我国新疆伽师巴楚地区,震级达里氏6.8级,原本安宁美好的生活顷刻间化成了废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令人心痛。
可怕的灾难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来面对地震——这个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敌人”。
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
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其中,据统计,世界上85%—90%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破裂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但我们更关心的是:
对于这个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可怕“敌人”,人类对它的研究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研究观察过程中,人们已总结发现了不少的方法,如,通过地电观测研究,因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经常伴有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观测研究这些变化(主要是地壳上部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提取地震前的电信息,并探讨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以进行地震预报。
再如,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地下水气体—化学成分变化预报地震的研究(简称水化学方法),是我国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为水具有易流动性、不可压缩性,气具有易穿透性,因此水和气对力的作用特别敏感。
地下水在地壳中的分布深度达20—30公里,这正是大多数震源分布的范围。
因此,在地震孕育、岩体受力变形及破裂的过程中,含水围岩的应力变化将造成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明显变化,并通过水的流动将变化信息传递到浅部来。
因此,通过测定地下水(气)物理性质、化学成分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成为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电磁波观测、地球基本磁场、重力观测等多种研究方法。
那么,在灾难发生前,我们能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呢?
有关专家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地震预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期预报,因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期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至于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
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
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人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二 理解 文中 重要 句子 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