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的输血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800983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77KB
新生儿疾病的输血Word格式.docx
《新生儿疾病的输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疾病的输血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体血清中测出Rh血型抗体及患儿血清学三项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
(三)治疗
主要是预防胆红素脑病。
首先是阻止胆红素入脑: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给予白蛋白治疗,以结合血浆中过多的游离胆红素;
其次是降低向清游离间接胆红素,常首选光照疗法,配合肝酶诱导剂等,重症者用换血疗法,有条件者可选择宫内输血等;
再次是纠正贫血。
1.宫内输血:
(1)宫内输血的目的是为了在出生前防治胎儿水肿,保证新生儿存活并尽可能延长胎龄,一般通过脐静脉输血。
(2)注意事项:
①血液品种的选择,通常选用O型Rh阴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母体交叉配血无凝集,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Hct以0.80为宜;
②血液需经y射线照射以预防TA-GVHD,③输血量一般为20-110ml/次;
④输血后Hct≥0.40为结束指标。
2.输血的原则和指征及注意事项
(1)原则和指征:
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3周内),因其体内尚存抗体,若此时期输血,有可能加重溶血的程度。
红细胞输注前,应先给予糖皮质激素,并维持3-5天,以抑制溶血加重的可能;
②当新生儿严重贫血已导致贫血性心力衰竭时,应首选换血疗法。
无条件时才考虑输注洗涤红细胞并用快速利尿剂。
①可使用白蛋白1g/kg,以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每1g白蛋白可结合间接胆红素8.5mg;
②一般不主张输注血浆,因为血浆中含白蛋白的量少于白蛋白制剂,且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③近年来已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报告,一般为1g/kg,于6-8小时内静脉滴注。
其机制是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二、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贫血是新生儿疾病中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除新生儿溶血病外,失血性贫也较常见。
导致失血性贫血的原因有:
①产前失血:
胎儿-胎盘出血、胎-母输血、双胎输综合征;
②产时失血:
产科意外、胎盘及脐带畸形;
③生后失血:
产伤性内出血、医源性失血等。
当失血量超过机体血量10%,即可出现贫血。
按失血所发生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类。
(一)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的特点
1.急性失血急性失血的特点:
①短期内出现面色苍白,当失血量大于20%时可出现休克的表现(如心动过速、脉弱、体温低、呼吸速、烦躁不安等);
②实验室检查有Hb急剧下降的表现。
2.慢性失血慢性失血的特点:
①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面色渐苍白,常肝脾肿大而呼吸困难不明显;
病因以宫内失血常见;
③出生时Hb<
145g/L;
双胞胎因胎-胎输血所致者,双胎间Hb差值>
33g/L;
胎-母输血所致者母血中HbF>
2%。
(二)输血指征和注意事项
1.输血指征
(1)急性失血时的输血指征:
①有呼吸困难,Hct<
0.40;
②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
160次/分,收缩压足月儿<
50mmHg;
③48小时内失血量大于血容量的10%(30-50ml),Hct<0.45。
(2)慢性失血时的输血指征:
生后1周内Hct<
0.30,心率>
160次/分,伴心脏扩大的中度至极重度贫血;
②Hb100g/L,伴有贫血症状;
③Hb<130g/L伴严重呼吸困难;
④出生时Hb<130g/L;
⑤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
2.注意事项
(I)急性失血时,常伴有血容量的丢失,故应立即输血,并应设法止血和吸氧治疗
(2)慢性失血时,以丢失循环中的红细胞为主,故应输注红细胞较合理,若输全血,反可因增加血容量而致心力衰竭。
(3)急性失血性休克危急状况未能配血者,可先输5%白蛋白20ml/kg以补充血容量再输血。
三、早产儿贫血
早产儿贫血的主要原因为体内EPO不足。
EPO治疗本症的用法有许多不同意见,剂量差别大,但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使用EPO的同时应口服铁剂,以供红细胞合成之需。
一般认为:
EPO适用于体重08-1.3kg,身体状况稳定,并能口服铁剂的早产贫血患儿。
铁剂的剂量是4-8mg/(kg.d)。
理想的EPO剂量是300-500U/(kg.周),每2-3周为一疗程,皮下注射。
其他年龄组的早产儿,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早产儿贫血如何使用EPO尚待研究。
早产儿贫血的输血指征是:
①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
②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
10%;
③Hb<130g/L或Hct<
0.40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者;
④生理性贫血时,Hb<
80-100g/L或Hct<
0.25-0.30,临床因贫血已产生生长缓慢等不利影响;
⑤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小时内小心输注红细胞5ml/kg。
四、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足月新生儿血小板数<
150×
l09/L,未成熟儿<
100×
l09/L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本症的病因主要有:
①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②母亲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药物;
④感染。
(—)输血小板的原则和指征
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有明显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可能者,应治疗性输注足量血小板,若临床无明显出血,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考虑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①血小板<
20×
l09/L,即使病情稳定,也应预防性输注;
②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血小板输血的阈值应调整为:
早产儿<
50×
l09/L,正在出血患儿<
l09/L,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人性操作术患儿<
l09/L。
(二)注意事项
1.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其严重的危险是颅内出血,故应积极处理。
(1)由于母体血小板与其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抗体相容,故可输注母体血小板。
输注前应洗涤以清除抗体。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是有效的措施,但于输注12-24小时后才起效。
(3)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快抑制血小板“免疫性消耗”,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出血倾向等优点。
可使用“冲击疗法”,即甲泼尼龙每天10mg/(kg.次),或每天10mg/kg分两次使用。
(4)若急救时,无法获得相容性血小板,可用ABO和Rh同型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前建议先使用免疫球蛋白和(或)糖皮质激素以提高临床疗效。
2.母亲患ITP时,其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IgG)可通过胎儿血液循环,破坏胎儿和新生儿血小板,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该症输注血小板常无效,较有效地防止此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法是对高危孕妇作选择性剖官产术,以减少血小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
3.新生儿后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佳。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新生儿,尤其是出生低体重儿弥散性血管内凝(DIC)发生率高,占小儿DIC的50%以上,引起DIC常见的病因:
①感染;
②缺氧,酸中毒;
③新生儿硬肿症;
④溶血;
⑤产科因素:
如羊水栓寒,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等;
⑥其他病因尚有休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一)临床特征
新生儿DIC的临床特征为存在诱发DIC的原发病。
抽血部位渗血不止或抽血极易凝固为首发症状,病程中有微循环衰竭的表现(包括出血,休克或低血压状态,栓塞和溶血);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100xl09/L,纤维蛋白原<
1.6g/,凝血酶原时间>
25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5秒,凝血时间(试管法)>
15-20分和纤溶检查阳性等。
以上6项实验室检查中4项阳性可确诊,3项阳性为疑似诊断。
(二)治疗
本病的治疗包括:
原发病的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缺氧、酸中毒等;
②纠正凝血异常:
如肝素抗凝治疗、血液制品的替代治疗。
1.血液制品输注的指征
(1)DIC导致的贫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
(2)经充分抗凝治疗、DIC病理过程中止后,患儿仍难止血,提示体内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
(1)在替代治疗前,正确判断DIC的病理过程十分重要。
AT-
水平恢复正常是DIC病理过程停止的有力佐证,只有DIC的病理过程被中止后,补充所需要的血液成分才安全;
若DIC仍未控制,仅可使用红细胞、血小板及AT-Ⅲ浓缩剂。
(2)血中AT-Ⅲ含量过低,则肝素起不到抗凝作用。
只有AT-Ⅲ浓度达到正常时,才能发挥肝素的疗效,因此,当血中AT-Ⅲ水平降至50%以下时,应补充AT-Ⅲ浓缩剂。
(3)目前认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有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对AT-Ⅲ依赖性小等优点,可以试用。
(4)纠正DIC治疗时使用的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等制品中,应酌情每ml加入5单位肝素,并计入全天肝素治疗总量,红细胞最好是保存7天以内的,保存期太长的库存血不宜用于DIC的治疗:
(5)对肝素治疗无效及不能多次输液而又需及时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的严重DIC,可选用ACD保存36小时内的全血作换血疗法。
六、新生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是指以某种替代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血浆等)输入患儿体内,同时换出含有致病因素的患儿血液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儿科换血疗法主要用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换血目的在于去除体内过高的未结合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的红细胞,从而减轻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纠正贫血,调整Hb水平,调整抗体及抗原水平。
尽管光照疗法已被认为是目前降低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脑病的有效方法,但它不能阻止溶血及纠正贫血,故不能代替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疗法。
近年来,该疗法也试用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DIC、药物中毒、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疾病。
本节重点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换血疗法。
近年来,新生儿换血呈现如下特点:
①早产儿换血病例增多,成熟儿病例减少;
②随着宫内输血技术的推广应用,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的需求减少,而其他疾病如新生儿DIC.败血症等疾病换血者增多;
③以外周双静脉换血代替以往的单静脉换血,提高了换血的效率。
(一)适应症
新生儿有下列指征之一者可换血:
①产前已明确胎儿为ABO或Rh溶血病,脐血胆红素>
68μmol/L(4mg/dl)、Hb<
120g/L者;
②出生后黄疸急骤加重,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
12μmol/L(0.7mg/dl)者;
③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者;
④光疗失败:
指高胆红素血症经光疗4-6小时血清总胆红素仍上升8.6μmol/(L.h);
⑤早产儿或前一胎病情重已夭折者,适当放宽换血指征。
(二)方法
1.血液的选择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疾病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