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789939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5.23KB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误区警示]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方针:
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实施:
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
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
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方面: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题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思考
(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
(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特点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3.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
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
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
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所以选D。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的内容。
2.(2017·
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27到1933年”“技术学院”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3.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
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
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
4.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A、B两项;
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
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
A、B、D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
(1)“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国情。
解析 第
(1)题中前一问要抓住“允许……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等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斯大林 模式 道路 人民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578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