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776759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2.59KB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意见
一、设情境,巧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
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
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
2、指导读题:
送元二使安西。
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
安史之乱平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
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
三、重读悟,明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
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
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四、多想象,悟诗情
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
(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2、想象旅程。
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诵全诗。
板
书
设
计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反
思
43
2017.10.10
认识本诗的生字,会写5个生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
2、板书:
赠汪伦。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
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
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
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
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
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
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
深千尺:
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
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3、讨论问题。
(1)见过这样送别的方式吗?
李白要走了,汪伦用踏歌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
(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
对课文的感悟要紧扣着读书进行。
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
2、背诵古诗。
指名背,齐背。
诵读的过程是对诗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诵读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
诵读表演:
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44
2017.10.11
认识本诗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重读悟,明诗意;
(3)多想象,悟诗情。
3、引入新课,板书:
别董大。
(背诵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步骤与方法,顺势导入新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诗兴”,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
1、解诗题,知作者。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
(2)这首诗是谁送谁?
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
(课件出示:
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
2、重读悟,明诗意。
(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
(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
3、多想象,悟诗情。
(1)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
(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
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
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
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指导朗诵。
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雪燕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0、讲信用
45
2017.10.1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德。
学习宋庆龄,在生活中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德。
体会为什么虽然小珍失约了,但宋庆龄为什么还能毫不后悔没去李伯伯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的画像,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宋庆龄。
2、课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简介。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问: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再认清字形,并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扣读导悟,读中释疑
1、再次默读课文,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学生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归并、筛选,形成有价值的重点问题。
出示重点问题:
宋庆龄为了等小珍没有去李伯伯家,可小珍却失约了,宋庆龄为什么毫不后悔?
3、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宋庆龄动作、神态和语言变化的词语,想一想:
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①“高兴地拍起手来”→“突然想起了什么”
②“早就想去李伯伯家玩儿了”→“我哪儿也不去了”
(2)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爸爸对她的这种做法赞成吗?
学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1)引导学生理解“惊讶”“不以为然”的意思。
(2)指导朗读。
重点读好爸爸说话的语气。
5、学生自读第7、8自然段,看看宋庆龄听了爸爸的话后怎么说,又怎么做的。
(1)出示句子:
宋庆龄想了想,坚定地说:
“不!
跟别人约好了,怎么能失信呢?
你们去吧,我在家等小珍。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第五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