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765941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38KB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震源释放出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简称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地震本身的震级的大小,同时还受包括震中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极震区的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加大,烈度逐渐降低,每次地震有无数不同的烈度(不同地区)。
联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用来描述地震大小的一个尺度,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同时震级和烈度是相互联系的,在同一个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与震级是成正相关的关系的。
3、概述地震的成因类型
地震的成因类型可分为四类:
(1)构造地震:
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内部构造运动致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
伴随着岩浆向上运移猛烈冲击地面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局部地震活动。
(与火山有关的地震)
(3)塌陷地震:
是一种表层地质作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塌陷、滑落、岩崩等引起的地震。
(4)陨石地震:
由于宇宙空间的陨石坠落时以很高的速度冲击地表而造成的地震。
(5)诱发地震、人为地震。
4、概述我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
答: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强震复发周期短且强度大,强震震中比较集中,地震活动分布广,震源浅。
5、论述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东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并且分布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的地震99%属于浅源壳内地震,那造成我国>6级的地震90%以上发生在10~25km范围内,使得强度非常大。
3.我国地震的主要特点
我国地震的主要特点是:
(1)分布广。
中国历史上有29个省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5级左右地震更是星罗棋布。
(2)活动频繁。
20世纪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000多次,平均每年30多次。
(3)强度大。
20世纪以来仅8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过9次。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
一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二是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三是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
四是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河、渭河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五是东南沿海,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我这里有一个统计资料:
从1900年到1975年,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58次,绝大部分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内。
其他地方虽然也有地震发生,但数量比较少,强度也不大。
6、简要说明活动地块区与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形成于晚第四纪(10一l2万年),被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一致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
活动地块的边界构造活动强烈,绝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边界的活动构造上。
地块边界可以与地质历史上的地质块体相一致,也可以具有新生性,与老块体边界不一致。
中国大陆及邻区可划分出6个I级活动地块区:
青藏、西域、华南、滇缅(dianmian)、华北和东北亚。
7、活动地块边界活动带与地震的关系?
活动地块的边界活动带是地壳变形的局部化带和应力应变的集中带,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因此活动地块的边界构造带是地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活动地块对强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且震级越高,活动地块对其的控制作用越强。
8、中国已发生的8级地震知多少?
(1)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地震,估计震级约有8级或更大。
(2)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5级。
(3)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
(4)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
(5)1739年1月3日,宁夏平罗、银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
(6)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达Ⅺ度。
(7)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
(8)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
(9)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
(10)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
(2)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破裂准则的基本概念
岩石力学性质是指岩石在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弹性、塑性、弹塑性、流变性、脆性、韧性等基本的力学性质。
岩石破裂准则是指岩石失稳破裂的综合刚度准则和岩石失稳破裂的综合能量准则,其中又细分为库伦-纳维尔破坏准则、莫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和软弱面破裂准则。
2、岩石变形破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力学性质和矿物组成。
其中影响力学性质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化石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3、三轴压缩条件下,围压较小时,岩样破坏以(A)破坏为主。
A.脆性破坏B.过渡型破坏C.塑性破坏D.延性破坏
4、单轴压缩试验中岩石的峰值强度出现在(B)阶段最后。
A.压密阶段B.弹性变形至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
C.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D.破坏后阶段
5、岩石抗剪强度中只反映岩石内摩擦阻力的强度指标是(B)
A.抗切强度B.抗剪(摩擦)强度C.抗剪断强度D.剪切强度
(三)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活动断裂?
它的时间概念是什么?
活动断裂是以深大断裂的现代运动为基础的地壳现代活动带,最主要的特点是第四纪以来反复活动,尤其是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以来活动强烈。
时间概念分为:
(1)活动断裂:
第四纪(200~300万年)至现在活动过及正在活动的断裂。
此外,第三纪以来有活动的断裂也可包括在活动断裂之中。
(2)能动断裂:
指中晚更新世来(10~50万年)有过活动的断裂。
(3)发震断裂:
是指1000~2000年来有过破坏性历史地震记载及被查明全新世(1.1万年)以来有过中强史前古地震活动的断裂。
2、按照活动的方式,活动断裂可划分为缓慢的蠕动,称蠕滑或平滑和快速的错动,称为粘滑两类。
3、活动断裂的主要鉴定标志
(1)两种截然不同地质单元直线相接;
(2)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3)山脊、山谷、阶地、河道和洪积扇等被错开;
(4)夷平面、阶地高程相差很大;
(5)洪积扇的向前、向后发展或向一侧偏斜发展;
(6)线性密集分布的崩塌、滑坡、泥石流;
(7)泉水、温泉点线性分布;
(8)活动岩层上岩石裂隙发育,透水导水性强,形成脉状含水层。
4、活动断裂的规模与地震强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活动断裂的规模之间的关系有着显著的地区性,这主要是由岀露情况、区域构造条件、地震类型以及其他复杂条件所决定的。
强震发生时大都在地表造成明显的地震断层,一般地震震级越大,出现的断裂越长,位移越大,规模越大。
沿已有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大小与地震断裂长度有着明显的关系,而发生在远离断裂带的较完整地块内部的地震断裂规模则较小,甚至不明显。
5、活动断裂带哪些构造部位易于发生强震?
(1)活动断裂带交汇部位(该部位断面多半崎岖不平,容易导致应力集中);
(2)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该部位是构造脆弱的处所,是地应力易于集中的部位);
(3)活动断裂带端部及闭锁段(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
(4)深大断裂带的强烈活动的地段(构造上强烈活动的地段,也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强烈,导致断裂带两侧的强烈差异升降、平移,深物质的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发生);
(5)活动断裂带的错列部位(活动断裂呈雁列分布时,在断裂的雁列接头点附近往往是易于发生地震的场所)。
6、活动断裂现今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度的关系
活动断裂的现今活动活动速率大小与地震大小、地震活动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活动速率较大的一级(V≥10mm/a,即厘米级断裂)和二级(V=1~10mm/a,即毫米级断裂)断裂,也往往是近年来强震活动的地带。
7、区域性的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区域性活动断裂中的断陷盆地与强破坏性地震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的压陷盆地的边缘带是强地震发生的地带。
(4)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大地震现场调查的主要步骤
(1)从地震区各种现象的调查入手,来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发震地区的应力场状态以及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地震的发展趋势作出估计。
(2)全面客观地反映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现象、破坏程度及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2、概述地震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1)评定地震烈度,确定宏观震中;
(2)房屋、建筑物和工程等破坏情况和破坏特征的考察;
(3)发震地区地质构造背景,特别是活动构造的调查;
(4)发震构造的调查;
(5)非构造破坏及次生灾害调查;
(6)地震宏观现象调查。
3、地震形变带考察的主要内容
(1)考察断裂的规模、产状、运动方式、破坏程度及力学性质;
(2)考察断裂的活动情况、成生时代、活动期次,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迹象、活动方式及活动速率。
(3)查明断裂的组合、排列特征;
(4)查明断裂的闭锁段和应力集中段;
(5)查明主断裂两侧及附近有无中新代盆地分布,盆地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的关系等;
(6)查明沿断裂近代火山分布情况;
(7)查明沿断裂温泉分布情况以及温泉的温度、水化学成分、性质等。
4、论述地震烈度调查的评估和方法
(1)根据测定的微观震中及收集到的震害,推测可能的震中位置;
(2)根据当地的建筑物的类型特点,把烈度表具体化;
(3)逐点地对每类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表现象、人和器物反映等作详细的统计与考察;
(4)根据考察的资料,对照烈度表并综合考虑结构与地表破坏等各方面情况,定出各点烈度;
(5)绘制等震线,然后进行复查,并与实地情况对照;
(6)确定震中、震区范围、震源深度等参数。
5、宏观异常和次生灾害的调查方法
调查应采用震区与外围相配合,普遍调查与专门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普遍调查是指所有地震区的工作人员,在自我工作活动中,都要注意发现及收集宏观异常现象。
专门调查是指成立宏观调查组织,开展重点、深入的调查。
震区外围地区宏观异常现象的收集及核实,应由当地政府部门完成,并通报现场工作指挥部。
(5)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古地震,它和历史地震的区别?
古地震是指人类历史记载以前所发生的地震,也称史前地震。
同一时期的地震,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地区可划分为历史地震,而在无文字记载的地区则划为史前地震。
2、研究古地震的意义是什么?
(1)可以增补地震目录,特别是对地震目录不详、记载时间短暂和没有地震记载的地区,其作用更为显著;
(2)可为可能的地震重复周期资料提供信息;
(3)大大延长了我们了解地震活动的历史,使人们对某一地区地震的时空活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该地区地质构造的活动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
(4)总之,古地震的研究可以充实历史地震资料,有助于揭示地震活动规律及趋势变化,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
3、常见的古地震识别标志有哪些?
(1)地震断层:
古地震产生的地表岩层错动,在沉积层上呈现不连续,这些沉积层又被后期的沉积层覆盖,而成为埋藏断层。
(2)断层崖崩积楔。
(3)地震断塞塘(坑)、断赛型盆地堆积。
(4)断层构造楔。
(5)地震沟:
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以及重力的作用,可以使被断层切割的岩块发生相对位移,形成具有陡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地质学 复习资料